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花开的声音”一词,最早见于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个天真的孩子用“聆听”一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想到如此诗意的创造,却被语文老师判为错误,理由是花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看一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都做了什么呢?或许一个天才的诗人,就因为老师的这一误判而过早地陨落了: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做一个造句练习,用"聆听"造一个句子,于是,我们笔下会诞生出"聆听"到的各种声音.最富有诗意的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写的:"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那孩子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定然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灵.他是多么热爱大自然,热爱花草树木乃至一切生命啊,他"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许久许久,整个身心都融了进去,自己俨然成了其中的一部分,甚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花瓣.他用心灵跟花儿对话、交流,他用心灵倾听所有花儿绽放的声音,他听到了,终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是生命孕育和成长的私语,那是生命美丽与成熟的宣告!  相似文献   

3.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秃了,便对妈妈说:“树叶回家睡觉了.“妈妈却说:“不对,树叶是落在了地上.“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学生用“想“字造句,一个学生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多美的句子!可是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花开怎么会有声音?一位教低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等等,教师听了都很满意.……  相似文献   

4.
李锋  赵瑜 《天津教育》2002,(7):68-69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秃了,便对妈妈说:"树叶回家睡觉了."妈妈却说:"不对,树叶是落在了地上."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学生用"想"字造句,一个学生说:"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多美的句子!可是老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花开怎么会有声音?一位教低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等等,教师听了都很满意.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一位老师要他的学生用“想”造个句子,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听花开的声音。”老师听了很是生气:“乱弹琴!花开的声音怎么可以听?错了,重说!”  相似文献   

6.
与青春同行     
此文的题目源于我多年前写过的一段话——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便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现在,我每天都在记录“花开的声音”,不过在我的笔下,所  相似文献   

7.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8.
“张克茹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德育工作者了。”这个喜讯在西郊区一传开,我就立刻赶到大任庄中心小学……常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问起张老师的先进事迹时,他说:“张老师二十多年来,工作一贯积极、踏实肯干。一个个差班到她手里,一、二年就会变成校、区、市的三好班集体;她送走的几届毕业生都能全部升入初中。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分到她的班。”常校长接着说,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张老师的最大特  相似文献   

9.
午睡惊险曲     
“看哪个小朋友小眼睛最先闭上!”随着老师的话语,大部分孩子都乖乖地钻到自己的小被窝里,眯起了眼睛,等待着老师的表扬了。“哈哈哈,嘻嘻嘻”原本安静的寝室被这若有若无的嬉笑声打破了。“小朋友们,快睡吧!”我轻轻地说,我以为这声音就此消失了。慢慢的这声音像蚊子一样越来越让人烦,而且好几个孩子都用被子蒙上头了。我一看不能再这样让其他孩子受影响了。便悄悄向声音的发源地走去。  相似文献   

10.
一每次经过何元的窗前,我都会停下脚步,看看窗台上的那株海棠:绿的枝叶间绽放着粉红的花瓣。我似乎听到了“毕毕剥剥”花开的声音。于是偷偷地笑:“心花”开了,也是这样吧。那年我17岁,读高二。班上早已有同学偷偷地谈恋爱,在课桌下传递小纸条,上面画颗红红的心。我也收到过类似的条子,看一眼,心底漾开一丝得意。然后将纸条退回去,并回赠一抹凌厉的眼神,让人心怯,知趣而退。这算是女孩子的矫情吧。我喜欢何元,却不能给他传递这样的纸条。因为,何元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比我大14岁,离了婚,有一个3岁的男孩。我只有努力写好作文,一字一句都用心…  相似文献   

11.
“老师,韩超的爸爸妈妈被车撞死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惊呆了正在扫院子的我。“什么?谁死了?”“韩超的爸爸妈妈被车撞死了。”孩子重复着。我的心不觉一阵疼痛:韩超的父母不幸去世,韩超这个只有4岁半的孩子,将怎样承受这灾难的重荷?他的爷爷奶奶能够照顾好他吗?他将怎样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呢?而我,又将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读罢《幼儿教育》2000年第3期上的《用开水浇花行吗》这篇文章,我心里颇不平静。文中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不能用开水浇花”这个道理,竟然默许孩子用开水浇花,以致一盆美丽的鲜花葬送在孩子手里。这种做法实在不妥。1.容易误导孩子,使他们认为为了实验,可以没有环保意识。我们之所以让孩子们种花,除了让他们观察、欣赏之外,更是为了让他们体验花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这里面也包含着责任感的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知识,而不顾花的死活,那还谈什么环保教育从小抓起。2.无益于孩子同情心的培养。曾读过一篇关于“花开的声音”的散文,我被散文中那能听到花的声音的人感动,因为心地善良纯洁的人才能听到花的心语。而《用开水浇花行吗》中的腾腾,分明早已“听”到了花快要死去的呼喊声,可老师直到他茫然不知所措地哀求时,才揭开了谜底,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拜读过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手记《聆听花开的声音》,打动我的不仅是他生动细腻的文笔、随处闪现的教育智慧、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更是他那种走进每个学生心灵、聆听每朵鲜花盛开的声音的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我一直以他为榜样,并  相似文献   

14.
李慧琼 《课外阅读》2011,(11):382-382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冰心奶奶的话让我知道要用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作为老师,行走在生命与生命之间,也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呵护他们的稚嫩心灵。当了四年语文老师,也做了四年班主任,我努力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去理解、尊重、宽容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5.
分寸的力量     
一位叫迈克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的母亲害怕他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教他与人为善,学会忍耐。结果很多孩子欺负他,推他,甚至打他。迈克对父亲说:“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们,但我知道这样做,妈妈会生气。”父亲静静地聆听着迈克的诉说,然后静静地对他说;“你不必揍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不能再忍受他们的欺负。比如争取自尊,比如树立自信。”有一天,迈克的父母被老师叫去学校。原来迈克与孩子们在篮球场上打球,那几个经常欺负他的孩子便设法戏弄他,但迈克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忍受,而是叫他们停止,但他们不…  相似文献   

16.
一位中学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让一名学生用“寂静”一词造句。这名学生一时想不好句子环境,犹豫着不敢站起来。同桌以为他没听见,小声提醒说:“老师让你用‘寂静’造句。”这句话可真提醒了那名被提问的同学,于是他脱口造出: 老师让我用“寂静”造句。 老师一愣,命令说:“这样不行,重造一个。”谁料那位学生突然灵气大发,一连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神话     
李轩 《河北教育》2010,(7):62-62
在开篇之前。我想为大家再现这样一个场景:“你放开我,放开我!不许抓我,我让爸爸叫警察抓你!”“孩子,快放手!头发就要被你拽掉了!放手啊!”“哎哟,老师,你手流血了!老师的手被他咬破了!”七嘴八舌的声音伴着一阵剧痛,钻进我的心。我强忍着的眼泪涌出来,滴在鲜红的血齿痕上……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博览》2009,(7):F0002-F0002
“每一个孩子都将是一朵盛开的花,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只要老师给足他们阳光、空气和水,并耐心地等待.就一定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这是申淑敏的内心感悟。“一个失败的教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但一个成功的教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这是申老师从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出的制胜法则。  相似文献   

19.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20.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提高学生运用词的能力。在词(?)教学方面,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细致的讲解,明确的交代是保证学生用词恰当的重要方法。如我校两个五年级班,甲班的教师在讲解“趴”一词时,形象地说明了它的含义,又交代了它与“爬”的区别,学生都懂得了“趴”的姿势;乙班的教师没有清楚地讲明它的含义,学生就把“老师站在黑板跟前写字”说成“老师趴在黑板上写字”。甲班的教师在讲“刷刷地”一词时,明确地指出“刷刷地”是什么样的声音,因此学生能正确地了解这个词的含义;乙班的老师没有确切的指出它的意义,因此学生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所发出的声音也写成“刷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