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在世界教育改革史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1983年4月,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分析了美国教育界存在的危机。随后美国科学促进会等三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在世界教育改革史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1983年4月,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分析了美国教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为宠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人才机制主要包括国内人才的培养、国外人才的吸引和人才的留用三个方面。 国内人才的培养   一是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早在 1983年 4月,里根政府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国家报告,拉开了 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这一“危机宣言”激发了美国盛况空前的一波又一波教育改革浪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当年,美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将教育放在“本国议事日程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述评史静寰“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这已成为推动世界许多国家大张旗鼓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不再象80年代初,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这样耸人听闻的口号挂在嘴边,但国家自上而...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师教育:从"能力本位"到"标准本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国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基础教育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改革,正是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教师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其中有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即能力主义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标准评价运动的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也由"能力本位"转变到"标准本位"模式.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这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探讨美国教师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灼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对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世界各国面向ZI世纪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个判断是科学的、正确的。如1983年《月,美国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一致有改革势在必行》和《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等文件,在全国开展起美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不…  相似文献   

7.
美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都把推进教育改革、重视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布什总统在宣誓就任总统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即2000年1月23日,就制定了联邦政府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政策,并公布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蓝图。这个教育蓝图特别强调了重视教育公平.要帮助处于不利情况下的学生,并要奖励“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富有新意的美国基础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80年代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报告或文献。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享有盛名的美国民间科学团体———美国...  相似文献   

9.
长兴"教育券"风暴与弗里德曼学券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兴县正在进行的“教育券”试验,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如何促进教育竞争,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大讨论。本文结合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学券制理论,探讨了长兴县实施教育券制度实验对中国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美国"2061计划"的中学教材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栽体,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教材评估是评价课程改革的一把标尺,但由于教材评估的标准制订涉及环节较多,评估过程又颇为复杂,因此教材评估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难中之难。本文对美国“2061计划”所作的中间学校的数学、科学和高中的生物教材评估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的教材评估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