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据小说《铁皮鼓》改编的同名电影里,主人公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个铁皮鼓的礼物给他,他非常高兴,整天挂在脖子上。有一天,奥斯卡在桌子底下玩,突然发现了布朗斯基叔叔和妈妈的私情……奥斯卡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邪恶、不忠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于是,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了,停留在三岁的高度(大约94厘米)。一次,爸爸抢他的铁皮鼓,小奥斯卡大声尖叫,谁也没想到的是,他的尖叫声,却把玻璃给震碎了。从此,没有人敢再抢他的铁皮鼓……成人世界的邪恶、不忠与虚伪,使小小的奥斯卡拒绝长大,好在这是他的个人行…  相似文献   

2.
《铁皮鼓》中奥斯卡是个能够自己停止生长和喊破玻璃的奇特侏儒,他复杂而奇特的经历以及对周围环境中人物的情感处理表现出了奥斯卡的孤独本质;在固守这种孤独的同时,奥斯卡也进入了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君特·格拉斯是战后德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童话的影响。格拉斯运用童话的"奇妙原则"和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浪漫的笔调,赋予了小说充满离奇和幻想的情节。本文着眼于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以"奥斯卡"、"铁皮鼓"和"特异功能"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情节画面入手,详细地分析了《铁皮鼓》中的童话色彩及其特点和功能,尝试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格拉斯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4.
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的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铁皮鼓》。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是一个“超常怪人”,他拒绝长大并拥有唱碎玻璃的特殊能力,3岁生日时获得了礼物——铁皮鼓,这成为他抵抗成人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武器。小说以他的视角描绘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思了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风格独特,“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看了君特·格拉斯谈他的创作历程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诺贝尔奖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大师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铁皮鼓》的奥斯卡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芝 《文教资料》2007,(34):171-173
《铁皮鼓》是格拉斯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一个敢于质疑、大胆反叛的寻根究底的人物形象奥斯卡。本文主要从拒绝父亲、戏仿基督、充当撒旦等方面对奥斯卡这种精神特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情感指数:教益指数:经典指数:收藏指数:剧情简介主人公——小侏儒奥斯卡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0年,外婆安娜还是个未婚的姑娘,一个叫约瑟夫的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从此,他成为了我的外祖父。我1924年出生于普鲁士的但泽,我的母亲阿格内斯是个波兰人,和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了我的“父亲”——洋货商人阿尔弗莱德。我3岁生日那天,母亲买了一个红白相间的铁皮鼓作为礼物,从此,这只鼓便终日挂在我的胸前。我在桌子底下玩的时候,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我觉…  相似文献   

7.
从思想文化反思的角度考察,《铁皮鼓》主角奥斯卡身上有双重意识——既具拉斯普庭式的神秘主义和专制主义,又有歌德的理性节制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奥斯卡思想上既对立又统一、既斗争又妥协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8.
相信,就能     
亚亚 《高中生》2012,(19):19
君特·格拉斯在他的《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侏儒。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时,心中惊奇万分,它是如此有意思。人虽然不可能永远做小孩子,但若是你的信念足够强大、足够坚定,你的期待与希望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在你的生命中呈现,这便是"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所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也许您不太熟悉本文作者魏智渊的名字,但如果您经常浏览教育在线"铁皮鼓"的文章或"铁皮鼓"的博客,一定会被其深刻、凝练、充满真性情的文字所打动。"铁皮鼓"即是魏智渊的网名。魏智渊,35岁。十几年来,他以不断求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一个中师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独树一帜的名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追问生命的意义与职业的价值。本文即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坦露。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苦闷和幸福、矛盾和裂变,同时,也不由得与他一同思考那个永恒的问题——"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年少的时光里,只有彻彻底底原谅一个伤害过你的人,你才会成熟、长大……比童小北以前的乖巧和好孩子形象,都是源于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妈妈。童小北7岁的时候,妈妈跟着一个有钱的男人跑了。那天,他看着爸爸哭得伤心欲绝,他却没哭没闹。上学后,他把所有的愤怒、苦恼都用在学习上。原以为与妈妈不再相见,可是在童小北10岁的时候,妈妈又回来了。她不再衣着光鲜,而是满脸憔悴。原来,那个男人把她甩了。童小北的爸爸很快原谅了妈  相似文献   

11.
一天,小明和妈妈到张叔叔的粮店里买面粉。张叔叔想请小明帮忙算一算他的装面粉的铁桶在制作时用了多少铁皮。  相似文献   

12.
妈妈把他领到我跟前,让我喊他叔,我一扭头出了门。 他来我家那天,是爸爸离开的第三年的初夏。10岁的我站在院子里,正盘算着怎样爬上隔壁的樱桃树,偷尝个鲜儿。家里只有妈妈一个单薄的劳动力,做完田里就荒了后山的果树和池塘,以前爸爸在的时候,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吃,池塘里跳跃着肥美的鱼。  相似文献   

13.
他是《十七岁不哭》里的简宁,他是《士兵突击》里的吴哲,他是《北京青年》里的何东.,他更是《麻辣女兵》里的陈雄……他就是李晨,年纪轻轻,却已经历年少成名、跌落谷底、渐有起色、稳扎稳打的演艺之路. 李晨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九岁那年,妈妈支气管囊肿复发,一度出现生命危险,为了安慰妈妈,李晨用三块小砖头打磨出三颗心放在妈妈手中:"妈妈,这代表我们全家,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病中的妈妈看着那三颗心,泣不成声.  相似文献   

14.
特别的父爱     
小然 《家教指南》2005,(11):52-53
爸爸过世三个月他就来到了我家。妈妈让我喊他“爸”,可我什么也不叫,而是对他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恨。记得我5岁生日那天晚上,他和妈妈下班回来,做了一桌子菜。而我心情非常不好,很想把那些菜倒掉。但看了妈妈的脸色我忍住了。那小山似的菜一直留在碗里,一动也没动。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铁皮鼓》以一个“只有3岁身材,却有3倍聪明”的怪诞人物奥斯卡·马策拉特作为主人公,他因为不屑与成人世界同流合污,而通过自残的形式拒绝长高。作者以独特的艺术匠心巧妙地塑造了这个形象,借以充当“第三只眼睛”来审视这个充满黑暗和邪恶的社会现实,进而唤起读者的民族自审意识,达到清算法西斯势力之目的。格拉斯创造的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荒诞的形象,在美学上具有很大意义,他继承了17世纪巴洛克文学中“流浪汉小说”里的流浪汉形象:这种人物貌似愚钝,却心智聪明,他们不遵循流行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为了生存,他们在社会上横冲直撞,常常使统治阶级或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物狼狈不堪,洋相出尽,显示了“卑贱者最聪明”的社会哲理。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开此类小说的先河。评论界认为,《铁皮鼓》是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仅这部杰作的美学成就,已足够使格拉斯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了,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而绝妙的讽刺艺术语言。下面我们选载《铁皮鼓》中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我五六岁时,在街上的玩具店里发现了玩具架子鼓,于是,我几乎每天都吵着爸爸妈妈给我买架子鼓,可是他们却不给我买。没办法,我只好在吃饭的时候把饭桌、盘子、可乐瓶子当作鼓,把筷子当作鼓槌来敲打。时间一长,饭桌被我打得凹凸不平,盘子也打碎了很多。九岁那年的暑假里,南康采茶剧团举办了文艺培训班,我听别人说,那里有架子鼓班,我请妈妈给我报名,妈妈同意了。开始学架子鼓的时候,我们的教练李升淦老师叫我们练一个星期的基本功———敲凳子,当我们大家觉得枯燥无味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个人练武…  相似文献   

17.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8.
史峰 《家教指南》2006,(5):64-64
我邻居家有个三岁的小男孩,长得唇红齿白,聪明伶俐,什么都好,就是不太爱吃饭。每天,他妈妈都要端着一个小碗在院子里追喂。孩子边玩边吃,边吃边跑。喂完一顿饭,妈妈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但是为了能让儿子吃得饱,妈妈再累也不肯休息一下。  相似文献   

19.
1958年10月,当“四七”社在阿德勒饭店聚会时,君特·格拉斯朗诵了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的首章《肥大的裙子》。作品极富想象力,生动、感人、清新,与会作家一致同意授予他“四七社”奖,1959年秋,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揭幕,格拉斯和《铁皮鼓》在书展上亮相,他给人的印象是既机智诙谐,又严肃认真。至于对小说的评论,则出现了两种截然相悖的声音,一边是喝彩叫好,一边是不屑一顾,布莱梅的一个评奖委员会授予格拉斯文学奖,布莱梅市政府却坚决反对。不过小说依然畅销,25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君特·格拉斯,1…  相似文献   

20.
阳阳的三周岁生日到了,妈妈为他在大蛋糕上点燃了三支彩色的小蜡烛。当他鼓着小嘴吹灭小蜡烛时,妈妈说:“希望从今以后你能多听话、不淘气。”三周岁生日后不久,妈妈惊喜地发现,阳阳真的越来越讲理,处处像个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