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学课》2004,(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既然还要“用教材”,就要讲究怎么用。只承认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不够的,怎么“用教材教”这一面现在更应该研究。“教教材”,顾名思义除了理解为“把教材的内容教给学生”之…  相似文献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读张晋平同志的《高中试验教材中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 (载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 0 0 1年第 3期》) ,深受教益 .但对其中第 3方面“教学中要对描述得不完整、存在一些问题的数学概念进行及时准确的修正”一条中谈到 :“人教社教材第一册 (上 )P .3 6‘例 4,用反证法证明 :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在假设时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笔者认为 ,教材处理是正确的 ,特提出商榷 .为讨论方便 ,先将原文摘抄于下 :“‘证明 :假设弦AB、CD被P平分……’这样的假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不能互相平分’的否定应该是‘…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5.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9.
开发教材     
《科学课》2004,(3)
这也是改革深入中遇到的新问题。《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不仅是使用教材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材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的重新思考。顾名思义,教材就是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材料。不同的教学目标,不仅决定它要用什么教学材料,尤其决定它怎样来用这些材料。目标变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自然要作相应的改变。说“重新”,是这个问题在20年前的小学自然改革就提出来了。当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改变自然课的认识对象,变认识教材为认识客观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教材就由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中学数学》创刊于1958年,是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刊物;秉承"服务中学数学教师的‘教’、服务中学学生的‘学’"的办刊宗旨,积极引导初等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初等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全面展示初等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初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扎扎实实地为初等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贡献,被誉为"学生的良师、教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变得热闹、丰富、活泼、多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是这样阐述的:“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德育是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教师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结果。语文课的思想教育重在感化,而不是说教;是画龙点睛式的‘点’到为止,而不是滔滔不绝的微言大义;是点滴输液式的‘点点滴滴在心头’,而不是洋洋大观的系统教育。”遵循以上原则,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渗透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于1978年第2期《中国语文》发表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为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吹来一阵春风。叶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性意见。文中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等思想,对30年来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与传统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个‘用’。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动手制做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满堂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确‘了以下几点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用课本使高三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广大一线教师关心的话题之一.文指出“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脱离课本进行教学的现象很普遍,这是令人担忧的,木次新课改提倡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高三复习时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关键是例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田丹丹 《辅导员》2014,(18):45-46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窦桂梅博文《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华东师大朱家雄先生在《提倡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学研究》一文中提出“要教研,不要科研”的呼声。文中提到“‘科研’,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研究,让幼儿园教师做‘科研’就是要求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探索和发现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证明幼儿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等方面。”“做‘科研’,这并不是幼儿园教师的本职工作,也不是他们的需要,更不是他们的所长,要求幼儿园教师去做擅长于科学研究的研究型教师是错位的,对教师而言,是勉为其难。  相似文献   

19.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刘克《太阳》第二课时教学纪实与评析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  相似文献   

20.
阮翔 《科学课》2009,(4):9-10
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中间既有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新理念的把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理念与旧观念交织在一起有一个难分难解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复体验,去‘悟’它,如果想法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经过磨砺,是不可能获得真‘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