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年代后期,美国Bell实验室和IBM公司的华裔学者卓以和、张立纲首先提出,利用在超高真空中(10~(-9) ~10~(-11)托)分子运动的喷射效应(自由程可达100厘米以上)来进行分子尺度超薄层材料外延生长,即今天人们称之为分子束外延或MBE(Molecular Beam Epitaxial)技术。MBE技术的成功,使得在各种基底材料上任意地生长出厚度为原子(或分子)尺度量级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79-580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物理实验室吴克辉研究组与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崔琦实验室李永庆研究组开展了利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生长拓扑绝缘体单晶薄膜以及利用栅极电压调控其化学势的工作,在材料生长、电场调控及输运性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台激光分子束外延设备研制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光分子束外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精密制膜技术,它集普通脉冲激光沉积(PLD)的特点和传统分子束外延(MBE)的超高真空精确控制原子尺度外延生长的原位实时监控为一体,不仅可以生长通常的半导体超晶格材料,尤其适于制备多元素、高熔点、复杂层状结构,如超导体、光学晶体、铁电体、压电体、铁磁体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薄膜,同时还能进行其相应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和成膜过程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因此,激光分子束外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何力 《中国科学基金》1998,12(4):269-272
获得大面积的组成均匀的高质量HgCdTe外延材料是光伏型红外焦平面列阵探测器(FPA)制备的关键问题。HgCdTe液相外延(LPE)制备技术是现今HgCdTe红外探测器工业所使用的主流技术。从80年代开始,人们研究发展了HgCdTe材料的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大量研究表明,MBE HgCdTe材料具有更好的表面形貌、更好的外延层组成和厚度均匀性,以及更好的组成x值和电学参数控制能力等优点。MBE HgCdTe材料性能以及所制备的探测器水平已经达到与LPE HgCdTe材料相媲美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智能化石英坩埚在线清洗系统,包括配酸系统、酸洗系统、纯水冲淋系统、PLC控制系统。配酸系统按照预定的酸液与纯水配比配置一定浓度的酸。将配好的酸液导入酸池用于石英坩埚的酸液喷淋,酸洗系统中的酸液可以循环利用,配酸系统在石英坩埚酸洗过程中对酸洗池的酸液用量和浓度进行监控,并对酸洗池中的酸液品质进行改善和补充。酸洗完成后,石英坩埚进入纯水冲淋系统进行纯水冲洗,去除酸洗过程中坩埚表面残留的杂质。整套系统由PLC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石英坩埚自动化智能化在线清洗。  相似文献   

6.
机械工程     
《科学中国人》2022,(4):20-21
超高真空机械解理和堆垛技术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黄元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冯宝杰等人合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工作于超高真空环境下的二维材料机械解理-堆垛系统。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制备二维材料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以分子束外延(MBE)和化学气相沉积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法和以机械解理为代表的“自上而下”法。研究者将机械解理技术与超高真空MBE技术结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束外延(CBE)以及金属有机物化学汽相沉积(MOCVD)等超薄层生长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成功地生长出原子级厚度和原子级平整的优质异质结构外延材料。以此为基础,研制成功多种新一代半导体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如:量子阱激光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和异质结双极晶晶体管(HBT)等。这些器件不仅大大促进了国防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如雷达、导弹),而且在超高速计算机、卫星通讯和电视接收等方面也有重要应用。超薄层外延材料具有许多新颖的物理特性,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前沿领域之一。随着器件尺寸的减小,表面和界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并严重影响器件性能。因此,利用现代表面分析技术,从原子尺度上了解超薄层材料生长机理,及器件表面和界面的物理特性,有利于新型材料和器件的发展。三年来,我们在此领域做了许多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钢 《科技风》2023,(31):68-70
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ECR)等离子体源是用来产生单电荷态离子束的等离子体装置,它可以产生束流较强或者较高的电荷态离子,同时还能提供束流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工作寿命。引出系统的设计对ECR等离子体源是至关重要的,引出系统对等离子体的引出束流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引出系统设计可以提高引出束流强度。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ECR等离子体源引出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得到了满足设计需求与目标的引出束流。  相似文献   

9.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改造工程 (BEPCII)的直线注入器 (LINAC)要求建立束流轨道的自动校正系统 ,为此对束流轨道偏离的产生原因和轨道校正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VC 语言编写了相应的校正程序 ,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束流轨道的校正进行了模拟计算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被铁基超导研究团队获得,一时间"铁基高温超导"一词再次被人们所关注。殊不知,早在2008年凝聚态物理学领域掀起铁基高温超导研究热潮后的次年,宋灿立就在薛其坤院士的指导下开展铁基超导体Fe Se高质量薄膜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探索,并于2011年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有关铁基超导Fe Se研究的论文"Direct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3)
锗单晶晶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外延层衬底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衬底外延生长要求锗晶片表面有极低的表面粗糙度、无表面/亚表面损伤和残余应力等,需要通过对锗表面进行抛光去除表面缺陷、提高表面质量,从而满足外延生长。本文综述了锗单晶衬底抛光的技术进展,分析了抛光液组分、pH值、离子强度、抛光工艺参数等对锗片抛光质量的影响,阐述了锗晶片的化学抛光机理,指出了目前锗抛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在高能直线加速器出口获得尽可能好的束流品质,严格控制束流在加速器中的轨道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定量研究了束流的初始偏轴和加速器部件的安装误差对束流轨道偏轴的影响,并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BEPCII)的直线加速器为例,给出了上述各种误差导致轨道偏轴的模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进而讨论了BEPCII直线加速器轨道校正系统的设计研究,给出了轨道校正系统的优化布局和对加速器部件的安装公差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3,(11):8-8
近日,美国宇航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莫诺湖进行的试验首次发现地球上的微生物也可以利用有毒的化学元素砷生长、繁殖。这种微生物在其细胞成分中以砷取代了磷。  相似文献   

14.
李润杰  蒋素英  贾绍凤  吴智仁  张波 《资源科学》2012,34(11):2039-2044
人畜饮用水中砷、氟、矿化度的超标,是影响三江源区饮水安全的因素之一。本文针对人畜饮水中砷、氟超标情况,引进F-Catch、As-Catch2高性能粒状吸附材料,进行技术开发,设计出JCD-砷(氟)吸附系统。这种吸附材料对氟、砷酸、亚砷酸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砷、氟吸附剂吸附能力的6倍以上,能吸附大量0.01ppm以下低浓度的氟离子和砷酸、亚砷酸。将JCD-砷(氟)吸附系统与活性碳联用形成砷、氟水处理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的处理能力可达到0.5m3/h,按照国家农村用水标准每人每天40L水,能够解决200人的安全饮用水,适合于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需求。并在项目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将含砷原水打入JCD-砷(氟)吸附系统,吸附系统中的功能材料As-Catch2与进水中的砷进行物化反应。再通过JCD-砷(氟)吸附系统中的As-Catch2层下方的30cm高度的多孔质活性炭滤层,利用活性炭具有的高效吸附作用,吸附水中的微污染物质,最终出水进入集水箱中,通过泵打入居民生活用水管道,进入用户家中得以安全使用。设备处理速率快、时间短,无需进行预处理,实现了砷、氟、磷等指标的同时去除,砷去除率达到100%,氟去除率达到85%以上,处理后的水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且系统不产生污泥,节省了污泥处理费用,设备结构简单、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成本较低,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易于管理,为三江源区人畜安全饮水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纳米结构/薄膜生长及表面动力学问题研究完成单位: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薛其坤,王恩哥,贾金锋,刘邦贵随着微/光电子器件性能的多样化程度增加和其尺寸不断减小的发展趋势,具有零维、一维和二维尺度的表面纳米结构/薄膜已成为开拓新一代功能器件的研究前沿。在原子水平上研究生长过程中的表面动力学问题,对于生长初期纳米结构的形成和控制直至应用都是极端重要的。然而,尽管人们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进行了长期探索,但仍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如,在薄膜外延生长中,常常引入表面活性剂来提高薄膜质量,已建立了20多年的经典扩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2):182-183
带电束流传输理论(现代物理学丛书)魏开煜著本书系统阐述现代束流传输理论。全书共分14章。第1章介绍基础知识,第2至4章讲述四极透镜系统的聚焦,束流的相空间描述,束流横向传播特性和空间电荷效应。第5、6章讲述束流聚束,短脉冲纵向传输特性和纵向空间电荷效应。第7至10章讲述束流的偏转、导向和扫描,各种消色散偏转系统,谱仪和分析器。第11章阐述加速  相似文献   

17.
因“祸”得“福”马宏通译三年前,一名从俄亥俄州大学毕业的美国大学生迈克尔·布列斯林,由于失误而使一只盛满铝的陶瓷坩埚过分加热,铝自然完全熔化了。待冷却下来后,陶瓷坩埚看起来就家一只金属坩埚。迈克尔对陶瓷坩埚进行分析测量后发现,坩埚现在的成分由25%的...  相似文献   

18.
保证挥发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应注意实验设备的选择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坩埚质量、坩埚架质量对挥发分的影响;坩埚在坩埚架上的摆放对挥发分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利用平板式外延炉,在6英寸111晶向,2×10-3Ω·cm重掺As衬底上,生长厚度11μm、电阻率1.6Ω·cm的N/N+型硅外延片,作为100V肖特基二极管的衬底材料;实验中,利用SRP、FTIR、CV等测试方法,对材料的电学参数、几何参数以及过渡区形貌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过渡区结构对肖特基器件I-V特性的影响,总结出外延过渡区与肖特基二极管I-V特性的对应关系,作为材料制备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9,(7)
富汞LPE是唯一能以生长方式实现As掺杂并直接激活成受主的外延技术,可在富Te水平外延生长的外延薄膜之上生长出高组分厚度为1um-3um的p型覆盖层(Cap层)形成p-on-n型组分梯度异质结构碲镉汞材料,实现碲镉汞p-on-n型组分梯度异质结构的优化设计生长。从而优化碲镉汞探测器的性能,提高碲镉汞焦平面探测器的工作温度,降低组件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提高可靠性,为高性能红外热像仪的应用创造更多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