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督教在我国彝族中的传播情况为:四川凉山彝族抵制,云南、贵州部分彝族皈依但逼迫基督教本土化;其原因在于凉山彝族的自治状态和较完整保留的传统化与家支制度,阶级和民族压迫、传教士的人为因素则促使云贵地区部分彝族接受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2.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部民族体育的一大宝贵遗产.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向世人展示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分布及传承,了解凉山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项目、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剖析其经济文化价值,旨在保护和传承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民族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少数民族。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大小凉山彝族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特的彝族民风民俗也体现出其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婚姻习俗中的高额彩礼、厚葬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凉山彝族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因此,研究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推进凉山彝族脱贫攻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43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各自具有自身的起源、特点和功能。通过对凉山地区目前开展较好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角度对它进行诠释,探讨分析其具有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满足彝族大众和游客观赏及资源向资本转换的功能;教育功能;民族融合的功能;促进彝族大众参与和游客参与的功能;历史上扮演的军事功能。探讨分析其凉山彝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对凉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对凉山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凉山旅游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认为当今凉山彝族人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舞蹈动作以模仿劳动时的动作为主,其形式丰富多彩。凉山彝族舞蹈是对当地地域特征的充分展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经历了坎坷和艰辛,促进了凉山彝族舞蹈的嬗变,促进了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是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具体体现,展现出了凉山彝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凉山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仍存诸多影响。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制度、家支紧密相连,严格维护着等级秩序、奴隶主的财产权利及家支组织,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有所认知,一方面可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积极去保留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习惯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进行有益地变通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从凉山彝族地区天然景观和凉山彝族民间婚姻、丧葬、礼仪等习俗两个方面再现了凉山彝人生存的真实世界,具有民族志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三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凉山彝区历史上的纠纷解决中,德古是最重要的民间权威,他精通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政权建设在凉山彝区设立,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权威,在某些领域与德古形成竞争关系.凉山州法院通过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陪审员,实现了人民法院与德古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为凉山彝区的纠纷解决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取向,结合凉山州彝汉双语预科语文课程阅读与写作两大教学板块,以语文美育与这部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建设为研究内容,从当代彝文文学、彝族汉语作家文学、多民族/国别文学的审美阅读、写作四个方面,指出语文美育对凉山州彝汉双语预科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建设的作用:延续与重塑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文学民族性与文化共同体的“中”“和”、培育人类情怀和世界胸怀、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物态化。由审美心理结构促进文化心理结构的整体发展,使之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情况及原因调查,发现彝区农村学生辍学情况较为严重,辍学的原因有个人的、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复杂多样。只有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加强彝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才能有效改善凉山彝族地区初中生辍学严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四川凉山彝族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但传统的双语教学效果欠理想。以收音机为媒介、以交互式录音脚本为基础、由收音机老师和听通过良性互动共同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IRI,适用于学习人数多而分散、教育资源匮乏的彝族地区。  相似文献   

15.
"说中间"是凉山彝族的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它适合于凉山彝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彝族当事人的习惯;二是调解人物"德古"本身的魅力;三是乡土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个。"说中间"这种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说中间"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对于加强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克智"作为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口头论辩活动,既是一种对话艺术,也是人们讲述历史、探求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传播方式。本文考察了"克智"的内涵、演述规则、演述内容、演述场景和演述程式,分析了"克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危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凉山彝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很多法治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流传于彝族民间的习惯法就是例子,它在凉山彝区地区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通过对凉山彝族特殊案例"死给"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探讨国家制定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及调适。  相似文献   

18.
解放前,凉山彝汉族群关系恶化。民间宗教仪式成为建立族群良好关系的一种手段和象征。当时,存在两种族群治理方式:军事铁腕镇压和文化柔性治理。在局部地区,部分汉族军阀、士绅能自发调整和修正受损的族群关系。由于族群间信任破产,导致当时流行保头(保人)制度和人质制度。军人维稳方式成为了军阀们捞取名利的手段,军阀卷入了奴隶买卖勾当中,变相维护了奴隶制。解放前号称“独立倮保”地区的凉山彝区是族群关系恶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族群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成内卷化的畸形发展,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竞争、冲突、合谋不断地推动凉山彝区社会的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全国的彝族人口有800多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域,这里传承和延续了彝族最为古老的生活习俗,保存了彝族最为完整的文化传统,这些与彝族的谱系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彝族的谱系文化进行了展示和揭秘,认为谱系不但是维系彝族原始血缘的纽带,而且是记载彝族历史的珍贵档案,最后谱系还是维护彝族社会制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