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挫折承受力,又称抗挫折能力、耐受力、容忍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即在遇到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除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个体的抗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挫折影响密切相关,抗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而抗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个体的抗挫折承受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  相似文献   

2.
认知平衡: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的建构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在挫折面前的磨砺应从增强挫折承受力做起,而其构筑的前提和基点是使之失衡的认知结构平衡起来.时客观事物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对自我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挫折情境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其中,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引导大学新生客观正确地认知自我;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树立独立的自信心是重点.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杀是一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杀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对挫折的承受力低而导致的,为此应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创设适当的“逆境”,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谈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录 《教育探索》2005,(10):103-105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是个体在遇到挫折情境时经受的打击和压力,是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承受能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因此挫折承受力较低的人,几经挫折之后,容易失去人格的整体性,甚至会出现人格扭曲,产生行为失常和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5.
挫折是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内外障碍或干扰,使个体的动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普遍存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论述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设挫折情境,设置有针对性的挫折承受力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教育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情绪调节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反应、成因及教育疏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心理挫折反应分为正向反应和负向反应:负向反应主要有抑制、固执、逃避、攻击和自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冲突、独立愿望与依赖惯性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是心理挫折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创设挫折情景,让他们在挫折中受到磨砺,教给他们调适心态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地进行挫折疏导是增强他们挫折承受力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目前,大学生自杀已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自杀一般要经过自杀动机形成、心理矛盾冲突、自杀者平静三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杀主要与自身人格缺陷、压力、挫折等心理因素有关。针对大学生的自杀,我们应采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和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等策略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9.
挫折承受差异,即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能力的差别。中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避免心理失常的能力有高有低。挫折承受力高的学生能从挫折中激发斗志。逆境成才;挫折承受力低的学生则会因此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了解并掌握中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差异,有助于教育者因材拖教,提高教育成效。 一、中学生挫折承受差异的形成因素 1.自然因素 由于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残疾,或因病长期缺课,失败的恐慌使这类学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心理。他们精神萎靡、心理脆弱,缺少精神支柱,挫折承受力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表现手足无措,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增强其意志品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国部分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承受力不强。文章从学习、人际关系、愿望和兴趣、自我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学生挫折心理的现状及成因,进而提出学生自身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减压等对策,提高意志力,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抗挫能力。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培养出新时代具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中学校长的心理挫折与自我调适天津教育学院李秀敏实行校长负责制后,随着校长的权力、责任的增大,校长的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增大,这就对校长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正确对待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种种挫折与困难,不断增强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已...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与思考张太华一、问题的提出所谓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遭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挫折承受力则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有无摆脱其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云南省6所高校的72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贫困大学生挫折情境、挫折承受力和挫折体验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挫折承受力在挫折情境对挫折体验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挫折承受力是指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适应挫折、积极自主地抵抗和对付挫折,从而摆脱困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挫折耐受力又叫挫折容忍力,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它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要求个体要忍受挫折,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业、情感、交往及成就上容易产生挫折。如何提高其挫折承受力,便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能否顺利、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关键。正确对待挫折;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努力帮助高职生战胜挫折及自我调适,是战胜挫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所表现的令人担忧的挫折承受力状况以及内外环境的要求使得挫折应对训练成为当前中学生素质中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挫折应对训练的有效性,必须遵循五个原则,训练理论建构科学;训练指向针对性强;训练内容完整合理;训练重点定位准确;训练模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自我设限是个体在完成任务之前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而预先设置障碍行为的过程,是个体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自我设陷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受到个体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预防个体自我设限一方面要营造合作型的学习环境,减少学习情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分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感产生的心理因素,阐述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炎往、生活,工作、学习等四种类型,提出了关于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适应水平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教师学校适应的含义、内容和意义,并提出了注重自我改变、正确对待名利、培养教育挫折承受力等提高教师学校适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