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哲学命题,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是王阳明蕴含智慧的哲学思想及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使王阳明历经五百年仍备受关注。"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学的主要哲学命题,"知行合一"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王阳明哲学的现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其注重实践的哲学精神、自我超越的生命境界以及"万物一体"的普世价值中。本文阐述了王阳明哲学思想,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体系和自由融合的角度分析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本文认为"心即理"主要成就在"立言"本文认为这个理主要是指一种抽象的原则。即每个人心中有理,本性如此。"理"本来自由,即每个人按照心中的理,尽性而为就是自由。"致良知"主要成就是"立德",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在体系中迷失而已。所以每个人应该立志改过,学做好人。"知行合一"主要是指实践,在实践中"立功",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好好做人、好好工作,做出一番事业。总之,本文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即能修养心灵又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学问,是体系与自由融合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专制社会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人欲泛滥、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形成了其廉政思想的基础,并通过自己"为官治吏"的身体力行实践了廉政建设。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亲民",即为官必须按圣贤之道"修己以安百姓";廉政思想的核心是"修心",即"致良知",通过做"去蔽"工夫,去掉私欲,唤起良知,变换气质;廉政思想的原则是"知行合一",以行动来彰显良知,将"知"与"行"统合到良知的世界,实现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7.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8.
袁莉 《文教资料》2012,(1):73-74
"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王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两个重要部分,本文从这两部分的哲学涵义出发,进而探讨"致良知"思想对现代主体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范畴有机地构成王阳明心学体系。而就致良知论之,它本身就具有自足性。这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从过程性这一角度来把握致良知,亦即致良知涵括致知如何可能、致知的必要性、致知的延续性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中叶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失灵、官场腐败渐滋、士风不端、社会出现深刻的道德危机背景下出现的。他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命题意在救治人心痼疾,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士人道德自律以及社会良善风气的形成。在需要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时代,王阳明不仅建构了良知本体世界,高扬心灵主体,而且对存理去欲、净化人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修养方案。阳明哲学是对时代问题的坚强回应,只有从历史的场境着眼,才能深化阳明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晚清理学名臣吴廷栋在咸丰后期不厌其烦与心学之士方潜进行辨学,时处内外皆忧之际,虽于补救时世作用不大,然因广涉理学主要命题,极判心性、儒释之辨,既展现其理学思想概貌,反映其心路历程,又成为理学界一段插曲,折射其时的学术态势。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作为独立于正统理学之外的心学主要代表 ,从朱熹理学“折心与理为二”的反面出发 ,主张求诸本心、不假外力的认识路线 ,由此展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 ,从而构筑内向型的认识论体系 ,充分展示了其思辩个性。同时 ,这种单纯向内的思路也导致本心能力有限性与客观认识对象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使王门后学的分化流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知与行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无论在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中国古人对知、行的界定不同于我们之处,在于知与行不仅仅是认知领域的范畴,同样也是道德修养的范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有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才是惟一正确的。简单地认定“行先知后”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知先行后”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贺麟的知行合一论其实质是两层结构,贺麟重点发挥了知行合一的学理内容,而其知主行从的观点则是"新心学"体系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阳明学到新心学的思想轨迹——论贺麟知行观的新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他把王阳明的"率真的知行合一说"发展为"自然的知行合一说"。新心学继承了陆王心学的主体性原则,并自觉地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加以论证;继承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且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发挥,赋予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徐徐  郑秋伟 《江苏高教》2020,(5):100-104
人工智能正重构传统教育生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向智慧思政转型。"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主体性危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刻把握智能时代下理论与理论思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行与知的关系,并通过学校、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统筹规划、融通衔接、教育培养,不断审思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以切实履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西方知识论始于希腊哲学,探讨对于外部实在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这种知识论是包含在实在论中的;至近代,康德提出批判的知识论,为作为知识范例的科学知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则建立了自然主义知识论。中国传统知识论的主题乃是实体与功能、经验与悟性、理论与行为的统一。主要形式有《周易》本体知识论模式,其要在于“观”;孔子的心性知识论,其中心为包括“观”与“行”的“学”。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三个代表”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 ,即坚持“三个代表”是解放思想的政治基础 ,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谈得上思想的真正解放。同时 ,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把“三个代表”的坚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识论来分析认识坚持“三个代表”与解放思想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在实践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要获得质的提升需要完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哲学、生命的哲学。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灵则是生命之体,身体则为生命之用,身心畅通是生命机体活跃充沛的条件,自孔子"六艺"到阳明"良知学"都以此为本。依照心灵大体的观念,当下及未来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具有平民人格的"精神贵族"即儒家之"大人"或"大丈夫",如儿童教育则重在心灵开放、气机通达,使之身心舒畅,进而步步提升前进。教育理念上必须"由器入道",方法上要以生命的养成为鹄的,才能造就健康、向上、奋进的社会栋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