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开和 《广西教育》2011,(22):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所谓“统一”,是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一本体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实践与人文熏陶两者相结合呢?笔者以教学课文《生命生命》为例,略谈如何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成为课文课程的活的灵魂。作为语文工作者,应努力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只字片语,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态度、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渗透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特征。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师用饱满的教学激情,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拨妙引,可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每读一次,都会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随着对新课程的深入解读,能强烈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情怀。一、抓住课文补白,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体”中孕育成长。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总是顾此失彼,难以兼容并蓄。在语文教学的快车上,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对孪生兄弟总是在偶一回头时擦肩而过,难怪崔峦先生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看这样两个教学案例———犤案例一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的教学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节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几句话是什么关系?2…  相似文献   

6.
张红梅 《学语文》2010,(5):50-50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准确把握所教课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中阅读要求中提出的"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人文关怀,也不能淡化语文素养,既要重视“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又要防止“去语文化”的现象,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和整合的关系。一、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教育内涵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同一篇课文,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各有差异,这是很正常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外,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内涵的拓展,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多元的。《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传统课文,以前…  相似文献   

9.
一、准确把握教材修订后的本册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也较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㈠凸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本册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多方面地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如《向往奥运》抒发了对北京申奥成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三克镭》展示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鲁滨逊漂流记》体现挑战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丰富了人文性内涵,使学…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教学目的。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充分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其中说明文占据了一定比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使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思想、方法,习得语文学习的能力、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针对此类课文,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在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一些教材编写者把科学文艺类课文作为最佳载体.呼吁在这类课文教学中实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可惜的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性质时这样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事实上,这是对语文本身人文性的一种回归.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与文本、作者实现对话,触摸课文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地、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古今阅读理论的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语文课…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人文性的阐述仍不够明晰确定,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文性显得盲目不确切,从而导致语文教改充满争议难有突破.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语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只有以美育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才能将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性充分展现,才能纠正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偏失,引导语文课程改革走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教材在课文编排上采用双线组织单元,一条是“宽泛的人文主题”线,这是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另一条是隐含的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线。因此教学时,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有机结合,坚持“文道合一”,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是以人文性为基础来实现工具性的。本课例最大的特点是,教者能紧扣"三句话":知道课文写什么;知道课文为什么写;知道  相似文献   

20.
饶袭龙 《新疆教育》2012,(9):140-141
初中语文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是基础教育阶段永远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侧重工具性,教师往往容易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如果盲目追求人文性,很多教师则会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阐释和挖掘。语文教学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语文课堂呈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