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新《婚姻法》弱者保护功能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法》作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向来具有弱者保护功能。针对20年来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婚姻法》进行了修订。新《婚姻法》在弱者保护方面增加了内容,增强了力度。但由于新《婚姻法》只是阶段性立法措施,在弱者保护功能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此外,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实际与复杂性,《婚姻法》还可以再进行更进一步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调控事物按预定方向发展的思维技巧,是一种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底线思维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职业底线思维、道德底线思维、法律底线思维、文化底线思维等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和人的发展的主观需求,有助于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化解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部法律的修改偈婚姻法的修改这样广泛地牵动国民的心。本文就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谈了新《婚姻法》出台的必要性在于现行婚姻法的两大缺陷;现代婚姻家庭关系的日益法制化;社会中的道德失落现象蔓延到婚姻家庭领域;婚姻家庭及其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之为调整对象的婚姻法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从而突显出新《婚姻法》出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底线思维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方式。底线思维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传承,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应对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底线思维是克服党内不良作风的良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政治为底线、以法律为底线、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底线。运用底线思维,要坚持"六个紧紧围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5.
法律制度怎样满足社会变迁的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法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中国法制史上永远闪耀着它奇异的光芒。文章通过对新中国第一次离婚潮的历史社会因素分析,道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产生的背景;通过对新中国第一次离婚潮的法律因素分析,道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广泛的社会影响。目的是让新中国第一次离婚潮带我们走进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把握好法与时的关系,以满足人们对法律的真正需求。  相似文献   

6.
孙亚萍 《班主任》2003,(11):8-9
“底线”一词原为体育名词,但近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在他的《底线伦理》一书中就将之应用于道德领域。他说:“我一直试图探讨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底线伦理即每一个社会成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的重要法律,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新《婚姻法》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保护了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尊重个性、尊重人权及意思自治原则,弘扬了良好的道德价值,强化了对违法犯罪的惩治,必将加强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推动我国社会和婚姻家庭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8.
底线     
<正>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相似文献   

9.
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为指导考察德育的层级。我们应该向学生明确宣示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是做人的基础;应该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把职业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在进行"坚守底线"与"自觉尽责"教育过程中,必须渗透"法治意识、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精神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德育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题目】"你问当下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曾经如是说。诚然,人生不可没有底线,它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准绳。坚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本文以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以及其司法解释为基础,对民法中"推定"、"视为"两词在不同条文中的具体规定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通过对两者的准确把握,加深对民法条文的理解。同时初步探讨和分析"推定"与"视为"所衍生出的法律推定与法律拟制问题。一、我国民法中的"推定"经过检索,《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法律条文中共有12处用到"推定"一词,包含于9个法律条文中,具体  相似文献   

12.
人们的社会行为善的最初级层次,人们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要求,人之所以成为道德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量度,即是社会底线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道德底线"。"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给人带来的冷漠感可以直接作用到人们的道德生活之中,小恶可以养成大恶,道德标准也只能是底线。  相似文献   

13.
底线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构成人类社会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标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底线道德作为道德体系的根基和起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底线道德根源于人性,体现于"初善",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日,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一案,引发了人们对当今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深层忧虑。而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不断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更是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有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争论。人的一生会面临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底线,有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诚信底线……你可以原地踏步,但不能原地退步,更不能退到底线以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跟随张瑜老师的笔触,我们或许能够厘清一二。  相似文献   

15.
婚姻家庭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成员切身利益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婚姻家庭问题,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婚姻法正是专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律。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一九八○年九月十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一九五○年婚姻法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贯彻施行,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巩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和《合同法》第2条看似存在冲突,实则不然.由此引出问题:如何规制因为身份关系引发的财产关系变动或者财产法律行为?《合同法》第2条排除的身份合同,指的是不涉及财产关系的身份合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然能够规制夫妻之间的财产契约,但是由于夫妻财产法律关系自身的附随性,上述法律关系或者法律行为首先应当受到《婚姻法》等调整身份关系法律法规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婚姻法》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调整的是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但《婚姻法》规定的较为原则和抽象。为了应对目前复杂的审判实践,正确运用《婚姻法》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2011年7月4日,最高法颁布了司法解释(三)。该司法解释第九条对《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五项的规定作出了解释。在此,对该条司法解释提出了笔者的立法建议并希望能与学者们探讨,以期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婚姻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法律,是调整婚姻关系的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我国千家万户的利益,和每一个人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婚姻法学的社会正义价值,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于婚姻法的理论研究,更有助于在实践上促进完美婚姻家庭的建设,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三思“德育的底线”——读《底线伦理》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线”一词原为体育名词,但近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在他的《底线伦理》一书中就将之用于道德领域。他说;“我一直试图探讨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底线伦理学。底线伦理即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机遇、自由降临的同时,底线伦理面临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  相似文献   

20.
守住底线     
张鹰 《阅读与鉴赏》2007,(11):36-38,69
很多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各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便能有所不为。"有位当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他的底线;不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