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雄,一个孤独者的称呼……英雄,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英雄是人类的精英,以拯救人类为己任,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牺牲精神…… 2002年,一个被影像虚拟的英雄时代似乎正逼近我们:北方农民英雄张艺谋扑朔迷离的历史巨片《英雄》将从遥远的前秦时代呼啸而来,而西部牧民英雄何平苦心孤诣二十年的泣血之作《天地英雄》亦将横空出世。他们将殊途同归地推出气势磅礴的英雄大片,联袂开创华语电影史上一个新的英雄时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国歌” ,其前身是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产生于抗日战争初期 ,属战斗歌曲。我们的“队歌”原来也是电影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六十年代 ,也属战斗歌曲范畴。这部电影《英雄小八路》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天天在叫嚣要反攻大陆,福建沿海的局势很紧张 !生活在那里的少年儿童 ,学习得不到安宁 ,幸福得不到保障。他们十分痛恨敌人的偷袭搔扰和抢劫破坏 ,便自发地组织起了各种课余战斗小组 ,接过抗日英雄小八路的传统 ,协助、配合解放军叔叔和民兵叔叔 ,抓匪特、放哨巡逻…  相似文献   

3.
虚构的虚构--对电影《英雄》主题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不赞成简单的批评电影《英雄》形式大于内容。我们以为:《英雄》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叙说了一个悲剧性的赵国版刺秦故事,它将史迁的传奇性刺秦故事虚构再虚构,流露出电影原创者与现今主流历史意识 ——“统一征服分裂”共谋的倾向,而不是与美国强权政治共谋。  相似文献   

4.
《银河英雄传说》其实是一部非常适合于拍摄成大制作电影的作品,“亚斯提会战”的动画电影版剧本就是一个范例。如果能够拍摄真人版的《银英》,一定会得到广大银英迷的强烈支持。现在我们就来畅想一下《银英》的三部曲电影SHOW计划!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角落里,总有电视、电影的身影。一部好的电视或电影让我们神驰于影像之外,在现实和虚构的落差中思考;或者给予我们美和触动,回到生活中多些恬淡和满足。在流转的声光中穿行,我们期盼下一次的感动,而在“声光伴我行”里,我们分享各自的所得。这期“声光伴我行”的主题词是“儿童·纯真”,同学们可就“电影链”中的电影和我们作更深的探讨,我们会在下期选择刊登。下期栏目的主题词是“宫崎峻·自然·和谐”,备选影片为《千与千寻》、《风之谷》,《龙猫》,《天空之城》,欢迎同学们投稿。——编者  相似文献   

6.
王茜 《良师》2010,(6):60-61
“跑酷”,很多人可能都不是很熟悉,但提起电影《暴力街区》,大卫·贝利扮演的孤胆英雄从围追堵截中死里逃生的场面堪称经典,从高楼纵身一跃,或健步如飞,翻越各种障碍物等的高难度动作,估计会让一部分喜欢刺激的人了解什么是“跑酷”。没错,就是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惊险动作和我们从小就向往的“飞檐走壁”的功夫。如果没有看过《暴力街区》,那就回忆一下电影《警察故事》里成龙大哥在繁华的闹市区、在疾驰的车上做出的各种危险动作吧!  相似文献   

7.
抗美援朝时期,著名作家巴金深入战场前线,采访了当时担任志愿军 65军 194师 582团团长兼政委的张振川和该团赵先友等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写出了小说《团圆》。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响非常广泛深远。电影中有位团长叫张振华,自然与张振川有关,可每当记者和有关人士问及张振川同志时,他的回答总是:“我叫张振川,不是张振华,张振华应是众多英雄的综合艺术形象,并不是哪一个人。” 1987年,原总参谋长杨得志同志署名的《为了和平》一书出版了,张振川同志对书中的一些历史事实有些不同意见,他就给杨总长直接写信…  相似文献   

8.
很抱歉,有一个这么奇怪的题目。但如果把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那么你就会恍然大悟,我想谈的是电影。生活中拥有电影是因为它对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化处理。电影的特质决定了电影剧本在叙事过程中相对于我们的“同时性”。因为大部分影片的叙述都呈现为“现在进行时态”———即使偶尔会加些闪回。而同时电影的世界又是虚构的,所以很多时候电影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暂时离开真实的“现时”生活,落到那影片中的“同步生活”中去,成为那个时代中的一员,感受那个“世界”的人生百态。例如,在看《魂断蓝桥》《紫日》《苏州河》这些属于大倒…  相似文献   

9.
对不起,我们长大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当《哈利·波特3》上映时,就有不少家长担心: “有些阴沉呀!”当然,这种怀疑瞬间就被《哈利·波特》席卷全球的风暴吹得无影无踪。可是等到《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登陆银幕,更多人坐不住了: “太过分了,这越来越不像小孩看的电影了!”  相似文献   

10.
还记得当时公映《英雄》的场景,场场爆满,人山人海,好评如潮。然而当我们欣赏完了,品味完了,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它的存在和价值,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英雄》里是没有人的,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符号,或者只是用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例证。张曼玉、梁朝伟,这些优秀的演员对电影所起的作用其实只是他们的响亮的名声。这些东西暂时可以抛在一边,我们在这里要关注的是它所存在的意义?在阐释它惟一的主题、一个概念———英雄时,给我们的判断带来了怎样的难题?感受:视觉的盛宴《时代周刊》说,《英雄》肩负了亚洲电影的希望;谭盾说,《英雄》是一场“视觉…  相似文献   

11.
“无名”男孩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孩心里部藏着一个英雄梦,至少我见到的男孩都是。所有的英雄电影都是男生带我看的,就连小学时代上映的《英雄》,都是我们班体育委员带着我的好朋友去看,我跟着蹭的。  相似文献   

12.
“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插曲。《英雄儿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原军王成叔叔的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13.
“小燕子赵薇来了!”塔运司大院的人们奔走相告,同时也有人专门来告诉我。赵薇在我心中既是可敬的大姐姐,又是我崇拜的大明星。当我知道赵薇是来大峡谷拍《天地英雄》这部电影时,我就天天缠着妈妈带我去看看她。她可是我的偶像呀!妈妈拿我没办法,只好去找舅舅。舅舅说赵薇住在龟兹宾馆,他认识宾馆里的经理,如果我们有时间经理可以帮我们联系。我高兴极了,就把时间定在了10月22日下午。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乐府双壁”之一,《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木兰”的形象与英雄故事在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接连改编为电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既然是“英雄”,定有其伟大之处。从逻辑上讲,正如老舍在散文《母亲》中所言,“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结合当下美学上的概念“英雄”,及叙写“英雄”的写作手法与模型“英雄之旅”,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6,(8):95-96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把窗外的世界当作电影来看,这个视角不能说是首创,但依然新颖.观看窗外的电影,就是观看生活、欣赏生活.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饶有趣味的语气.当然了,我们本来也是生活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我们需要“入戏”,但同时观看别人的“表演”,又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那么入戏.这篇文章可以说教了我们一种如何独处的具体方法,同时传达了一种如何观看世界的“世界观”、如何看待人生的“人生观”——生活总是平淡居多,我们要接受、享受这样的平淡,发现其中的新意和诗意.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岁末,都是电影的一个强档时段,各路肥瘦导演、大小明星,总要出来热闹一阵子,顶着“艺术”之名,行“抢钱”之实。能抢多少,那就完全看各自捣腾的本事了。2006岁末,这场大战早早就开始了,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耀眼登场。与《英雄》、《十面埋伏》相比,《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恢宏,更奢侈,更惨烈,当然,也更烧钱。如片名原诗中所说,“我花开后百花杀”,《黄金甲》作为2006年的电影“巨无霸”,占有了最好的演员、最好的档期,花了最多的钱(3.6亿),搞了最隆重的宣传,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王辛 《中文自修》2004,(9):36-37
这一期的电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电影的一头连接着个人,另一头连接着时代,虽然那段历史离开现在有些远了,但是我们常常可以通过电影“看到”过去。历史不可忘却,个人的悲喜同样让人难以释怀。下期关键字“光荣·怀缅”,参考电影《海上钢琴师》《红磨坊》《梦断花都》《天堂电影院》。  相似文献   

18.
电影语言是一种视觉符号,它通过色彩而非文字来展开叙事,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成功运用了色彩这一电影语言形式。该片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环境、情节、人物的生成转换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完成的,色彩是《英雄》中真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相似文献   

20.
这是写《童年趣事》作文训练后的一节讲评课。我设计让学生先来读读自己写的文章,然后再进行评析。学生一个个上来了,读着自己的高兴事还真有些乐不可支。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感觉自己也像是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忍不住对学生说“:你们想听老师讲讲童年的趣事吗?”这些孩子一下子把焦点转向了我,激动地嚷着“:好!好!王老师,您快讲快讲!”我做了一个“安静”的动作,便向学生讲起了自己十多岁时,跟着哥哥晚上走了很多路去邻村看电影的事,还记得那时放映的电影是《英雄儿女》,因为主角的名字跟哥哥的名字一样,便感觉电影中的英雄就是我的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