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手语观     
手语是否称得上“一门真正的语言”,在中国大陆一直未有定论。本文在梳理半个世纪以来对手语语言性质种种议论的基础上.将这些议论所反映的手语观归纳为“两类六型”。作者认同“手语是一门语言”的手语观。  相似文献   

2.
重审手语的语言资格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重新审视手语的语言资格不仅有利于手语的发展,也关系到聋校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认为,手语在本质上已具备语言的基本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还有差距,手语是一种发展中的准语言,因此,既不能武断地剥夺手语的语言资格,也不能盲目地抬高手语的语言地位.  相似文献   

3.
手语语言地位的确立是手语翻译走上职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国语言学界对手语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虽历时不长,但进展较快,手语的语言地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加之社会需求和行政力量的推动,对手语的研究(包括学术性研究及应用性研究)呈现了十分火热的场面。这无疑对加快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对这段开创史进行了回顾,同时揭示了其中的某些隐忧,以期使我国手语翻译的职业化之路走得更畅、更健。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手语语言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虽然近些年来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在中国大陆逐渐得到认可,针对手语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但同美国及欧洲等国家相比,中国大陆的手语研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手语的语言学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语音、形态、语义、语用、句法及其历史发展和演化这几个部分对现阶段中国大陆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做个归纳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大陆手语语音学、音位学和形态学的研究已初见规模,而手语语义学和句法学只有零散的研究,手语语用学的研究则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5.
手语的运用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手语运用与有声语言之间存在对应 关系。有的手语运用与有声语言之间没有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差异,我们可 以把手语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手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明确这两种手语的异同对于手语研究和聋教育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语言的脑加工机制研究主要是根据口语语言的研究所获得的.既然手语在国外已经获得了独立的语言地位,因此可以通过对手语语言的研究,更好地理解关于语言的特征,从而判断以往研究中得出的语言特征是否是口语或听觉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实际上,已经有研究相继表明了手语和口语在脑加工上的相似性,并在神经系统上找到了相应的支持:比如这两种语言都激活了优势的左外侧裂周区网络系统的加工.不过除了共同点,研究人员也试图进一步发现二者存在的加工差异.毕竟手语与口语是使用不同信息通道的语言,对其差异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一般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加工的特殊性,从而促进聋人的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着重对比分析了中国、瑞典与美国三个国家听障教育中的手语政策,特别对三个国家在手语语言地位和手语习得方面的战略规划展开剖析.瑞典手语政策强调手语与本国语并重的双语教育做法,美国手语政策则强调把手语同化到有声世界;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多语言使用方面,瑞典与美国的手语政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瑞典和美国相比,中国的手语政策存在不少短板与问题,特别是在手语语言地位规划、手语习得规划、语言建设策略以及具体推广措施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手语是人类的语言.手语在发展中因社会、政治、宗教、教育等原因出现了各种变异.为促进聋人群体的沟通,人们编纂手语词典来进行手语标准化工作,但这种手语标准化工作在一些国家并没有成功.中国手语规范化工作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明确中国的聋人手语与中国手语的概念,处理好中国手语与中国标准手语的关系,发挥聋人在手语语言建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中州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山东省爱聋手语研究中心以及《现代特殊教育》杂志联合举办的第7届世界手语大会(SIGN7)在河南中州大学隆重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手语大会。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科林·艾伦(Colin Allen)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15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及内地专家学者、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共230余人出席了大会。本次会议以"提高手语翻译质量,促进社会无障碍建设"为主题,以聋人的语言权利保障、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国际间手语的融合、手语与聋教育、中国手语的研究等为专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观点的讨论和研究。此次会议是国际手语研究领域认识中国手语研究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学者接触国际手语研究的一次难得机会,对我国手语语言学以及聋教育界有着深刻的影响。会议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我国的手语语言研究逐步迈向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的道路,将为中国聋人群体的社会性发展、为聋校教育的专业性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认知隐喻视阈下的手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是研究手语本质及其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有声语言和手语中隐喻表达的异同,揭示二者共同的神经基础,有利于阐明手语中隐喻表达的系统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出生在聋人父母家庭里的聋儿来说,跟他们的父母习得手语就如同健听儿跟他们的健听父母习得口语一样自然而轻松。那么作为一种以完全不同的形式——通过视觉手势而非听说形式来表现的语言,自然手语的习得与有声语言的习得又有何异同呢?文章以英语和美国手语为例对有声语言习得和聋人手语习得过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文章还探讨了自然手语习得研究对聋儿早期语言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言迁移现象。聋人手语对汉语的学习有两种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即在学习汉语语言的过程中。聋人手语对它的积极影响;负迁移即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手语对汉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隐蔽语义联想启动范式,考察熟练聋人手语-汉语双语者的手语和汉语的语义表征,探讨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结果表明:(1)手语-汉语共享语义表征;(2)手语-汉语的语言联系模式符合修正的层级模型,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与健听的双语者相似,但聋人对手语的依赖程度强于健听人对第一语言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对手语这种视觉-空间语言的代词系统进行探讨,描写了中国手语上海地方变体的代词体系和指代特征,分析了手语代词系统的独特之处,兼与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代词系统进行比较,以得出语言类型学方面的启发.指出手语在具有指代功能的词类范畴、称代与指示功能的明确性、以及代词的衍生用法等方面,与有声语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国外相关研究指出,从出生就接触自然手语的聋童,可以毫不费力地习得该自然手语。这类聋童从他们的聋父母那里自然而然地获取手语语言输入,在出生后短短三四年内,就能掌握成年聋人的自然手语语法知识。此外,这类以自然手语为第一语言的聋童,他们手语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里程碑与健听儿童发展口语时所经历的里程碑是极其相似的。  相似文献   

16.
聋人手语就是一种实体化、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信息.所以,研究手语录制的特点和方法,制作好聋人手语节目是聋校电教工作者的一项重点工作和不断实践、长期钻研、逐步完善的重要任务.手语节目录制通常包含课堂教学实录中的手语、手语教学片、手语表演(舞蹈、翻译)、日常手语交流等.这几方面涉及到课堂实景、演播室、舞台、自然环境等不同场景的拍摄,因此,要对不同场景和题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扩展版对手语能力的描述,提出我国通用手语等级标准的总体框架。该框架将手语能力分为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3个部分,设置5个手语能力量表,分别为词汇能力量表、语法能力量表、表达内容量表、表达效果量表和社会语言能力量表。量表的级别在初步确定的"三级六等"的基础上,每个等级增加半级,以满足不同手语使用者的需求。对手语能力的考查,建议灵活使用多种方式,从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2个方面进行考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 (fMRI)技术 ,首次以中国手语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外显手语和内隐手语刺激的比较 ,探查中国手语在聋人左、右半球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情况。研究的结果表明 :( 1 )手语与有声语言的绝大多数功能区是叠合的 ,与正常人和美国手语的研究结果相似 ,聋人的视觉性语言优势半球也是在左半球。语言的半球单侧化现象以及语言大脑功能定位区很少受语言模式特征的影响。 ( 2 )聋人手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语言加工和视觉空间认知 ,语言加工模块与空间认知加工模块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共享成分 ,这为跨模块可塑性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 3 )研究进一步表明 ,手语是一种有助于促进聋人大脑语言区活动的刺激 ,倡导在聋教中采用“双语教育”和强调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概念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在聋教育界对“自然手语”概念理解的几种错误:目前聋教育界对“自然手语”有使用范围和理解过窄、评价过低;对“文法手语”有使用范围和理解过宽、评价过高。重申了在各级聋校使用“聋人手语”为教学语言建议。  相似文献   

20.
聋人在语言发展的起始阶段先后会接触到两种语言——手语和汉语,他们的听力障碍程度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汉语的感知和学习,听力障碍严重的儿童往往在某一语言(大多是手语)的学习上得到强化,并且一直应用于聋人社会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