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仲禹  马牧 《科技风》2012,(21):115
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以便客观反映调查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现状,并根据此现状制定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等措施,实现森林资源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了做好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本文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为例,具体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培育养护森林资源可以提高树木存活率,同时在开发利用环节也要体现出科学发展理念,制止违法开采现象发生。针对森林资源培育管护的方法做出探讨,并针对木材利用现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可使森林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为地方林业系统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森林资源质量与总量进行提高有利于有效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因此林业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对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有效的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前形势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重要的主题,森林资源作为十分重要的资源,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益处,更促进了社会和经济日后发展。此外,森林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被世世代代人们享用,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从根本上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若不能对森林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将会导致人们享用林业资源的同时无法兼顾未来资源。因此,人们必须要树立森林培育和保护观念,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策略,对现有福利进行改善,与我国粮农组织林业战略发展规划相符合,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敏  田晓霞 《科技风》2012,(21):175
森林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但是现阶段的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何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森林资源重要作用、目前管理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其主要是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森林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还要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林业造林方法以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可以改善我国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浅谈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贯穿于森林的培育、保护、利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林业发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森林资源数据通常庞杂而繁重,如何科学合理地收集并利用森林资源数据是科学地开展森林经营的基础。现在,数据挖掘技术发展迅速并不断涉及到更多应用领域。为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复杂的森林资源信息,以更好地处理现有数据,从而实现优质森林经营,国内学者对数据挖掘与林业经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对数据挖掘的现状、应用范围进行分析以及基本流程进行基本了解,分析其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对该技术在森林资源经营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森林培育技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有待增长,人工森林的培育与利用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有限的林地和环境资源高效地培育人工森林,就要求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回顾了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分析了已颁布的森林培育技术标准的特点,指出森林培育技术标准存在门类不全,战术性标准多,战略性标准少等问题,提出要重视专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贯穿于森林的培育、保护、利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林业发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榆林市榆阳区城郊林场为例,就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管理贯穿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林业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综合型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人口、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短缺及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对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使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地球陆地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绿色的森林植被,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森林资源与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能够改善地球陆地生态环境,而且是可以人工培育,进行陆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因此,发展林业,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已经成为了森林资产评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对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不仅要考虑近期的情况,还要重点考虑长期的发展情况。我国的国有林区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40%,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林业行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提供用材林生产水平和培育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得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很好的保障,还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相关要求。通过对造林苗培育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提高用材林生产水平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又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对我国发展林业以及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对森林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又能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发展林业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及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央宗  龚红梅 《西藏科技》2003,20(7):19-22
森林资源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高度综合的自然资源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分析了西藏森林资源及森林资源的特点,探讨了西藏森林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程安赤 《科技风》2012,(23):242+253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做好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工作,全面、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和发展森林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同时也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为此,政府应该与群众共同担负其培育与管护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林业管理经验,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各行业中信息化管理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中森林资源信息化的管理也在逐步的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使用的信息系统是根据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需要,它所组成系统被称为人机系统,组成部分是由若干个系统功能。利用这一系统主要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是以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技术为主,收集,传递,储存,处理有关森林资源的一些数据,输出各级森林资源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所需要的资源管理(决策)信息。而在现阶段森林资源管理运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林区在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究竟按照什么方向开发和经营森林资源,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整个国有林区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大兴安岭林区必须抓住天保工程实施的战略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以木材生产为主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上来,在严格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经营,逐步建设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满足人们对森林的生态需求、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这是大兴安岭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