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磊 《科教文汇》2007,(9S):178-178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乔昱 《今日科苑》2021,(10):34-40
历来多有学者对《老子》中的"愚民"之说加以指摘,我们或可将老子的治民思想称为"愚民",但此"愚民"非彼"愚民".老子提出的"愚民"思想,并非愚弄生民、刻意阻碍民智之开化,更不是所谓的"反智主义"."愚"在《老子》一书的语境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愚"的状态正是老子所希求的.老子所说的"愚"并非富有贬义的愚蠢、痴傻,而是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的表现.老子的"治论"与其"道论""教论"一以贯之,"愚民"并不是诈伪的帝王心术,而是老子在周末"文敝"的背景下以"道"之所导向的"朴"为世道人心所作的开示.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七十四次。以往学者多从本体论、宇宙论、生命哲学路向来探究老子道的思想,而笔者尝试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道"。道是认识本体,是认识得以存在的依据。道是不可认识的,是异于经验知识的认识本体,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来把握道。  相似文献   

4.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13,(35):46-47,76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之作。托尔斯泰在其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老子不期而遇,老子所代表的东方思想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解构老子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可分成三个阶段的研读实现的:研读翻译、选择性解读和最终的升华。融汇老子与其契合的思想到托尔斯泰主义中,并在其中实现了对“道”“无为”的动态阐述。托尔斯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使得其作品凝聚了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道”与“德”的关系、“道”与“名”的关系、“道”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历来是阐释老子思想时的难题,诸多老学研究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答。隋唐之际,唐玄宗李隆基在注疏《老子》时立足于其“妙本”思想,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合理的阐释,指明“德”与“名”等概念皆是低于“道”的次一级概念且不具有实体性质,从而理顺了“道”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但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最终坠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相似文献   

7.
李朦 《科学中国人》2015,(9):123-124
说起“道”家,其开山祖应该是老子,先秦时期道家的音乐文字实在过于简略,老子其人对于音乐究竟如何看,难求答案。因此要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观不得不从《庄子》谈起。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大家、文学大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道家思想的开拓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音乐思想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老子》均为道家经典,历代注解汗牛充栋。但均胶着字形,忽略字音而不辨《庄子》核心思想"逍遥游"本义。更因袭旧说,不解老庄著书背后所透露的微妙之"道"。笔者试图通过"声训法",训解庄子所言"逍遥"与"游"皆为"道"的音义相近词,源出《老子》"无为"。  相似文献   

9.
安德鲁·马维尔在他的"爱的定义"一诗中,用陌生化的意象打破了其常规的象征意义.读者感受到这些意象的冲击,且往往迷失在由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感情横溢而又似是而非的论断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强烈的直观反应,该论文引入了中国古代源自《周易》的"交感"思想以及后世学者如何将其发展成理论并用于文学作品的阐发和美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维尔在创作过程中,"心"与"物"的相互作用,既"交感",而"物"在这里既是他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又是想象中的事物,再结合马维尔其人形而上学的思想背景.本论文论述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发现深刻作用于他的心智和感受,同时为他提供了用以建构非传统意象的神秘之源.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在齐国传播,并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之一,主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出现和兴起为老子思想进入齐国进行传播提供了捷径,而齐国的历代国君为了治理国家而对"士"的重视,尤其是稷下学宫的出现和繁荣,更使得老子思想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罗晓光与申静合著的《‘老子'中的管理思想研究》从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入手,研究管理的理念与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典籍之一,其深邃的思想已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浪潮中,研究几千年前的哲学家的思想,并试图寻找其对当代管理的意义,似乎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然而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管理念与思想却恰恰适应了新经济环境下对管理的要求。 总结全书,《‘老子'中的管理思想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该书以《老子》的哲学观点为依托,提出…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生于约公元前571年,他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探讨。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按照道来运行,这个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既生养万物却又令人不易察觉,是万事万物运行的特定方式。赫拉克利特生于约公元前540年,是与老子同时期的古希腊思想家。关于世界的始基、本原,赫拉克利特相信世界是按照“逻各斯”运行的。他认为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但是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并且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对中国古代的老子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上的横向对比,意义在于做到更加客观、历史地理解什么是“道”与“逻各斯”,继而了解两千多年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哲学家,探讨的同一个话题---宇宙的生成与运行的形而上的命题。以及这一命题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仲思丹 《科技风》2023,(27):56-58
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代表,具有玄妙、意蕴悠远的特点,老子也是较早论述德育的大家,虽然他并未直言德育,但是通过《道德经》可以发掘出诸多的德育珍宝。我们解读老子深邃的德育思想,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老子思想的延伸,我们希望在老子的深邃思想里挖掘出重要的宝藏,更好地指导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因而本文简单梳理了老子主要的德育思想,从老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主要的德育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阐述其对当代教育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用简练玄奥的语言表述了他的思想,而这也是老子存在身份的唯一可靠依据,本文从《道德经》中分析出老子立言、行道、传教的言说身份,并以此角度来归纳解析老子哲学的具体内容,以求在此切入点对《道德经》有一完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用简练玄奥的语言表述了他的思想,而这也是老子存在身份的唯一可靠依据,本文从《道德经》中分析出老子立言、行道、传教的言说身份,并以此角度来归纳解析老子哲学的具体内容,以求在此切入点对《道德经》有一完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主义":一种传统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去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剖析"科学主义"的本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科学主义,它是一种片面的科学观它主张的"惟一科学"论源于对客观世界基本构成的形而上学歪曲;它直接违背马克思关于"一门科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它导致自然科技领域的去人化或者无视人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见识",是一种智慧,而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把"知识"与"见识"区别对待的.老子<道德经>认为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说的是,学习知识, 日积月累,有所进步,所以说是"为学日进";修行与求道,目的是逐渐减少人的私欲与偏激,故称 "为道日损".私欲、偏激越少,离道越近.  相似文献   

19.
山水自有山水情,在中国山水画中,作者看似无心的一笔却很是用意!中国画理,尤其是山水画理与道家思想最贴近,"气韵生动"一般都是从道家思想角度去理解,因为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见《老子》)庄子有"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和"御六气之辨"(《庄子·逍遥游》)等语。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则似乎只能从佛家义理角度去理解,因为佛家讲"相由心生"。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它的核心思想是“道”。除直接论述的内室外,其余可说是“道”论的展开,是“道”的运用。在哲学上的确提出“道”的概念,老子是第一人。“道”对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形成影响甚大,下面结合建筑艺术谈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