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12月10日,丽水日报社摄美部、瓯江特刊都6名记者,历时40天,行程近5000公里,足迹遍及44个乡镇,对106位留守特困老人的生存现状予以关注,并用图片的形式记录了他们艰辛的生活,对外出打工儿女的无限思念.同时在50多天的时间中,<瓯江特刊>用了6个整版对部分留守特困老人进行报道.报道一经推出,即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报纸特刊日趋抢手,成为读者对新闻更深层次需要的窗口。党委机关报欲生存下去,必先改革版面。《佳木斯日报》组建了特刊部,创办了特刊版,运行两年成效显著,本文试探讨创办党委机关报特刊的一些体会,着重在特刊版的原则与报道特点方面进行论述。一、党委机关报特刊版应遵循的原则所谓原则,即党报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刊版作为党委机关报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贴近"应是首要原则。坚持  相似文献   

3.
在十七大会议开幕的2007年10月15日到会议闭幕后的10月22日,总共8天的时间,新华日报以特刊的形式对十七大作了持续报道,共推出特刊31个版,采用文字、图片、图表稿件共419篇。其中,文字稿件261篇,总字数46万,特刊和其它版面分别刊登200篇、61篇。图片157张,特刊和其它版面分别刊登118张、39张。特刊创新报道手法,增强宣传效果,使党报新闻宣传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省级党报的独特创新点。  相似文献   

4.
刘蔚然 《今传媒》2015,(1):37-38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去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导致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人民日报》2003年至2012年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作分析,从报道的数量、选用体裁、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梳理《人民日报》留守儿童报道的特点,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2月25日开始迎接两会的预热报道,到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当天《解放军报》推出最后一期《两会特刊》,在18天的"两会时间"里,军报围绕主题主线,精心谋划布局,使得两会报道参与人数创纪录、报道规模创纪录、效果影响创纪录。报社11个部(室、局)共投入60多人参与采编及相关保障工作,前后方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制造大国"身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们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报道情况,我们对南充日报近一年来关于本地留守儿童的报道情况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制造大国”身份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奔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们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报道情况,我们对南充日报近一年来关于本地留守儿童的报道情况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孙凤岐 《新闻窗》2007,(5):12-14
7月1日,正当全国上下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进入高潮之时,由《贵阳日报》推出的《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刊》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特刊从挖掘“黔港十年共辉煌”的丰富内涵出发,推出了4个对开版的内容,特刊与头版上的相关报道联动,相互辉映,不仅使《贵阳日报》成为全省当天纪念香港回归主题报道量最大的平面媒体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2011年1月11日,在福建省两会召开的当天,《福建日报》刊出了八版特刊《五大战役进行时》,对福建省委"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决策部署的运筹、成就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展望2011年工作重点和预期成果.是报社近年来数十次特刊策划中的典型范例,通过对报道主题化的采编运作,以进一步提升党报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党报的经济成就报道怎样才能出新出彩,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大众日 报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第一,创新报道内容。凸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强化经济成就报道的前瞻性和引导 力。尤其注意四个方面:高新技术运用;经济全球化视野;加快城市化进程;关注可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报道形式,使经济成就报道入眼人脑入心。主要方法是:图文配合,比翼双 飞;精心组合,做大做透;看准时机,出版特刊。  相似文献   

11.
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为报道好这一万众瞩目的盛事,在长达近二十天的时间里,楚天金报调动全编辑部力量,精心策划,全力做好奥运报道。共推出奥运报道特刊《圆梦北京》23期,平均每天奥运报道版面17个,累计版面300多个。金报奥运报道呈现出浓墨重彩、安排有序、设计精巧、重点突出、亮点纷呈的特点,整组报道鼓舞人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大众传媒对"空巢老人"的媒介呈现与主题构架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后者的关注与行动.本文选取人民网为研究样本来源,运用词频分析法并构建LDA主题模型发现:人民网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方新闻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且以正面宣传为主;其对"空巢老人"的报道着重关注四个主题"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13.
重大主题报道以思想性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亮点的鲜明特点,为受众广泛关注。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地市党报提高舆论引导力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衢州日报社在运用特刊“活化”重大主题报道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维  郭星 《军事记者》2013,(9):28-29
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而《中国军工报》历时15天的相关报道任务也圆满完成。中国军工报社此次选派精兵强将奔赴一线.真情投入,全力报道,精心,打造6个特刊。记录那些扣人心弦的时刻.定格每个意味深长的瞬间,为中华民族航天史上这一重要篇章留下了精彩的记录。神十梦圆。作为这个梦的见证者、记录者、呐喊者,我们用“六视”盘点神十任务中并肩为新闻梦想奋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是一次收获.更是一次出发。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3月初的全国“两会”关乎未来中国的走向,国内外媒体纷纷关注,一场激烈的“新闻战”随即上演。对于今年的全国“两会”,重庆日报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派出了由总编辑牟丰京带队的8人采访组。经过10多天的努力,重庆日报采写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顺利完成了新闻报道任务,得到广大读者认同,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一、高度重视,精心策划2月初,重庆日报编委会就专题研究了“两会”报道,确定了报道的总体方案,决定积极创新“两会”报道形式,推出“程序性报道+两会新闻特刊+特别关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两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22日,距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99天,《钱江晚报》奥运特刊《奥运中国》登场亮相,自此每天8个版的体育新闻板块也更名为《奥运中国》。《奥运中国》在内容上分为5个部分:奥运专题采访、奥运新闻、奥运传奇、奥运民间以及其他体育新闻。奥运传奇和奥运民间这两大部分较有特色,它体现了本报奥运报道的一个思路——报道策划和活动策划并重,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出拳——这也是体现地方媒体特色的错位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年年两会题相似,岁岁年年“报”不同。2023年是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新面孔多,全国两会报道如何创新?我受命牵头负责报社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笔者是2007年担任中国青年报社两会特刊主编,开始参与组织策划全国两会报道。当时建议给两会特刊取名“民生视界”,开了新闻界给两会特刊取名的先例。此后,笔者参与或主持了报社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组织策划工作,深感创新之难。  相似文献   

18.
曾丽 《新闻世界》2010,(11):65-66
本文对2008年我国4家报纸《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文汇报》奥运特刊的体育信息传播的体裁变化情况和版面设计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力求全面认识我国报纸体育报道在特刊创作上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奥运特刊中新闻工作者体现出来的新闻艺术创作和新闻技巧,指出新闻人员在面对这类重大新闻事件时,在出版特刊时要注重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倪冰 《新闻实践》2012,(10):61-62
在新媒体的大举包围下,传统媒体的专刊版面如何打破先前的静态和报道的单一,让自己变得丰满生动起来?今年上半年,浙江日报服务专刊部《财经》专刊精心策划"暖春行动"系列报道,报道和活动结合,正报和特刊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韩璐 《传媒观察》2006,(12):10-12
自11月7日至11月13日,《新华日报》重头推出关于江苏省第十一届党代会的报道,对省党代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七天内,《新华日报》头版共刊发30篇报道,2篇评论,12幅图片,更加可圈可点的则是《新华日报》党代会特刊报道——从酝酿到诞生,历经了两个多月,方案几易其稿。特刊于11月8日正式启动,每天利用一叠四个版面集中火力对党代会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11月9日又追加特刊5-8版推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内,动用如此高规格的版面资源,可谓《新华日报》近年来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最倾尽全力的一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