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11,(11):54-54
“经济”一词最初在《周易》一书中分别出现。“经”解释为“径”,即指阡陌。“济”字从水旁,解释为“渡”,即指渡水。“经济”两字的连用,始见于隋人王通的《中说》(又名《中文子》)“礼乐”篇里的“经济之道”,原意是指经邦济世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古时有副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夸奖司马迁的文章写得好,赞赏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可知古人所讲的“经济”一词,意在治国平天下。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财政经济完全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2.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3.
一、“船背”应解释为“船底”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一句中的“背”字,《辞海》中有两种比较接近的注释:一是“脊背”,二是“后面”。课本采用了前一种,将“船背稍夷”译为“船的顶面稍平”,将“背”解释成“顶面”了。这样解释不符合文意,理由有三: (一)这里的“背”应取《辞海》中“后面”一说为宜,即“物体的反面”。《周易》王弼注曰:“背者,无见之物也。”意思是说“背”就是看不到的地方,而核舟的顶面一眼就能看到。故不能把“船背”解释为“船的顶面”。 (二)“背”本有反面之意。《核舟记》把船的中、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一段“已而得舟避诸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这里的“四明”,历来的注释家,从他们选编的《历代文选》到“史书典籍”,不是把它注为“今浙江鄞县”就是注作“鄞县四明山”,而为数众多的古文选本竟干脆直注“今浙江宁波市”,这些均有违史实。古人所称的“四明”并非都确指今宁波市或鄞县四明山,它往往是泛指古代明州即今之宁波一带,根据朝代的不同,有时还包括今舟山、绍兴、台州的一部分。所谓泛指,究其原因有二: 据《雍正宁波府志》载:“……四明之  相似文献   

5.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小语第六册32课《小蝴蝶花》中有这么一句: 它说:“看来,我是百花中的佼佼者了,可惜被埋设在这里,和些平凡的小草小花在一起。我几时才有出头之日啊!”其中的“佼佼”,根据文意有“特别出众”的含义,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将它解释为“突出”、“拔尖”。其实,这是没有弄清原义的不太准确的理解,有必要加以辨识。“佼佼”的原义不是指特别出众,而是指一般水平中比较突出的。《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检《辞海》“庸中佼佼”条,注释是“谓在平常人中比较特出的。”即就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末两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历代注家都是这样理解,各种资料中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前些时候,有一家语文列物撰文,说“争渡”应为“怎渡”,很有新意。因无显据不敢盲从”,依旧从众解释过去了。近月拜读了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选释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79  相似文献   

8.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做“经”?“经”即“经常”、“常道”,即永恒不变的道理。班固在《白虎通》中解释为“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也者,恒久之道,不刊之鸿教也。”据十三经研究专家杨伯峻先生考证,“经”名之起,大概起于“墨经”,而不是起于孔子。《墨子》有《经》上下篇,也有  相似文献   

10.
常与学生一起畅游诗海,吟完唐诗,再诵宋词,真是受益匪浅。一天,学生突然问及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旁边一同学说:“注解上不是有吗?‘争’通‘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渡过这片河塘,早点回家,以致惊起了一滩水鸟?”另一同学拿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说:“这里有注解,‘争渡’指‘奋力划船,寻找归路’。”还  相似文献   

11.
看了去年《中学语文》刊登的《“蹈海”一释》一文后,有几点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方先江同志商榷。方先江同志说:“蹈海就是指不辞辛劳,不避艰险,渡海去探求济世救国的真理。……如果‘破壁’之志难以实现,踏海东渡,出国去探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这也是英雄本色。”这段话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前面说“唱罢了气势豪壮的词章,毅然离别祖国掉头东渡”,后面紧接着又来一句:“如果‘破壁’之志难以实现,踏海东渡……”岂不是让读者觉得诗人大概又要再次东渡日本了,这种解释是与作品原意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2.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15.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16.
一、怵然为戎,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高中课本未注解.“视为止,行为迟”,高中课本注解:“目光集中在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这里只是意译,对“为”字未加解释,使人容易误解它是句中助词,无实义.王力同志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里的“为”的解释是:“为,  相似文献   

17.
“贯”辩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贯女,养你。贯,侍奉、供养。”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但究竟为什么要作这样解释,则易使人感到茫然。“贯”字为什么这里解释为“侍奉”呢?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指出:“贯,即‘宦’之假借。”《鲁诗》、《韩诗》都引作“宦”,可为佐证。按《说文》“宦,仕也。从门从臣。”段玉裁注:“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今读宦字声在匣纽,贯字声在见纽,古人声宽,喉牙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编进了《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81年9月版)文选部分,也选入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对文中的“长烟一空”,《古代汉语》解释为“长烟:弥漫空间很远的烟雾。一空:完全消散。”初中语文课本注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一些有关书刊的解释也都类似,这里不一一列举。可见,“长烟一空”即“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几乎是一致的定论,然而,笔者却不以为然,恰恰相反,认为是“大片烟雾布满了(洞庭湖) 上空。”“一”,“全”的意思;也可以是“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同,脩”,历来被解释为:“高,长”。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修”字注释⑤为:“高、长”。其例句有:《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淮南子·齐俗》:“短~之相形也。”我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邹忌~八尺有余”的“脩”与“短~之相形也”中的“脩”相提并论值得推敲。“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字,中学课本注释为:“长,这里指身长。”这优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释,因为它注意到了该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