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各个学者对准定语句式"N1+的+N2+V+得+R"所作的不同研究,然后基于收集到的语料提出此类句式是构式语法的多重传承模式所致,即准定语句式"N1+的+N2+V+得+R"是动结构式、拷贝构式和所有格构式共同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传统研究认为,"V双"不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部分"V"双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是例外。通过探讨"V双+N单"构式中"V双"产生的认知理据,分析"V双"不接"N单"的内在机制,得出两点结论:(1)"V双"能够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2)"V双"不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才是例外。其内在机制是:"V单+N单"对"V双+N单"产生构式分离压制;"V双+N单"构式对"N单"压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认知语义学理论,借助CCL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历时角度分析古代汉语"远+N"和"N+远"空间表量构式,旨在辨明两者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CCL语料库,从量范畴的角度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高"为例历时对比研究"A_空+N"和"N+A_空"约量构式的结构类型和频数分布,试图揭示二者的本质差异。研究显示,"A_空+N"与"N+A空"均可以与侧估词搭配组成约量构式,但"A_空+N"表约量的结构类型多于"N+A_空",且"A_空+N"表约量的频率小于"N+A_空"。  相似文献   

5.
根据形式语义特征的差异,"A+了+N"构式可分为Ⅰ式和Ⅱ式,表致使和表状态变化。基于构式化(TraugottTrousdale, 2013)的角度,对"A+了+N"的形成进行历时考察,发现Ⅰ式和Ⅱ式存在不同的演变路径。Ⅰ式出现在宋代,是在形容词使动用法"A+N"的基础上附加动态助词"了"而形成的,而Ⅱ式形成于明代,是受由领主属宾句的"V了"存现句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试图通过对"N1+V+得+N2+VP/AP"类致使构式的原型范畴及语法整合研究,找出"那瓶酒喝得我晕头转向"类句式的认知理据,及其与该构式中其它成员相互间的深层促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正目前对该现象本质的某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深"为例,基于CCL语料库,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知识,从历时角度探索汉语空间表量构式"A_空+N"与"N+A_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9,(5):94-97
"走+N单"是一个常见构式,能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名词性成分不多,因为在"走+N单"构式中,"走"的意义比较凸显,所以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名词性成分必须能够与"走"的意义契合。"走"的本义是"跑",最初"走+N单"中,N单表示目的地,随着"走"字意义的演化,N单的表义范围扩大,N单与"走"的关系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伴随语言的发展"走"与"N单"的组合也由临时语用现象发展为固定构式。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方面,"走+N单"既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也可以做独立成分;"走+N单"的语用价值具有多面性,该构式的特点是简洁有力,同时又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比N更N"结构进行了深入阐述,开创性地认为其具有独立的构式身份,并重点论述了"比N更N"构式的构式义、"N"的特征及构式的理据性,说明构式语法对于汉语新型构式的可操作性及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徐莹 《海外英语》2014,(16):269-270
传统研究认为,在英语中"NVA"是典型的中动结构,即N为动作的受事者,动词V与程度副词A构成修饰关系,表明N的属性。根据Lekakou(2002)对中动结构核心元素的解释,英语中的"N+be+adj.+to do"结构从语义学角度属于中动结构。通过从语义学和句法结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进行分析,解析"N+be+adj.+to do"与该结构的相同之处,阐述两者的语义界定。  相似文献   

11.
X+了+硬是"是昆明方言中一个高频使用的结构,通过整理和归纳此类结构,从构式语法角度可将其命名为主观高程度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主观上强调人的某种感受或事物的某种性状达到了很高程度。构式中的变项"X"在词项上多为非定量形容词,少数为表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在语义上具有[+量级]、[+性状]、[+评价]的语义特征。其构式义与构件成分有互动关系,表现在构式义与构件成分间的选择压制与语义融合上。进一步对构式进行研究后发现,构式的形成及高程度构式义的获得可从"图式—例示"范畴化与隐喻认知两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4-77
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再+VP"构式。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解释汉语中名词临时充当量词的现象,认为词汇压制对"一+临时名量词"这一构式的存在具有解释力。数词"一"对进入该构式的名词具有压制作用,使名词临时具有量词的性质,且压制力的大小随着名词的不同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容器类、附载类凸显类形体类、特殊类。  相似文献   

14.
吴京 《现代语文》2016,(4):78-80
"V_1+V_2+N"是汉语动补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构式,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围绕该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学者们从传统句法学、生成语法、认知语法等角度进行了描述,做出了许多精辟深入的分析。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疑问,并尝试采用题元理论重新探讨"V_1+V_2+N"句式的生成路径。通过对此类结构的句法推导,明确这类结构的句法生成,证实了它与同义句式之间的同源关系,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有关现代汉语"副名"构式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认为使用最多的名词是抽象名词。虽然"比N还N"构式含有"副名"构式"还N",但在名词使用上与"副名"构式既有相同,也有相异。造成相同的原因是:两构式都分别传承了上位构式的形容词句法和语义特征;"比N还N"构式传承了"副名"构式的部分名词形式。造成相异的原因是:"比N还N"构式中的后一个N受到前一个N的压制,"副名"构式仅仅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且使用的程度副词数量更多,这两个因素使"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的自由度不如"副名"构式大。  相似文献   

16.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有N1无N2"对举四字格由动词"有"与"无"对举而出,构成奇位固定形式;在N1、N2中嵌入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关的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形成偶位待嵌部分;进入该构式的N1、N2须属于同一上位范畴、具有象似关系。"有N1无N2"构式义为:言语使用者对与其预期相悖的残缺领有关系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或消极、负向的方向做出的单向凸显性评价。该构式的构式义与构件义的互动关系为:构式的压制造成N1、N2的语义对比凸显或加强,N1、N2的语义关系制约构式义的浮现和凸显。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运用构式-词汇双重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很+NP"这一特殊结构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压制整合观",认为"很+NP"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压制整合理论"创造出来的。"很+NP"结构中名词"NP"在构式和词汇的双重压制下,其与名词有关的表属性的、抽象的、描述性的内涵语义得到凸显。再经过人们在心理空间中对概念元素进行识别、整合,该构式具有了特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7,(2):64-68
上古时期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网络,包括两类子图式:典型给予义构式和非典型给予义构式。其中V捐类通常只有两个侧重角色,在构式压制下得以进入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并出现角色数量误配的现象。构式中不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能进入双及物构式表达给予义是构式压制的结果;和近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仅有双及物A式"S+V+N1_(间宾)+N2_(直宾)"不同,上古时期还存在双及物B式"S+V+N1_(直宾)+N2_(间宾)",我们认为韵律制约是B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介词省略是韵律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