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圣天门口>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意蕴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作者描写了革命历史中女性命运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表现了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思考.本文对<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对其创作成因和深层的审美意蕴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9):109-115
"九七"和"CEPA"的签订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的变迁与重塑:从1984年《似水流年》里塑造的"阿珍"到"九七"回归后人文关怀下刻画的底层女性,再至"CEPA"后全新女性形象。历经数次变迁,最终香港电影实现了对内地女性形象的正面塑造和对大陆的形象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4.
李聪 《考试周刊》2009,(43):29-31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本文拟从莱辛不同创作时期的众多代表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揭示女性在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中表现出的极强自我意识。随着“性解放”的进一步发展,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深度和影响力也得以增强。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下的男女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素瓦·特吕弗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电影是女性的艺术”。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真实”的女性人物性格、生活方式、追求目标的反映。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女性的善良坚韧,温柔自尊,和勇敢面对社会变革的风貌;认识到文明在女性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认识到女性形象变迁是中国历史的浓缩。分析解放前后不同时期女性在电影海报中传递的信息作用,对如今的电影海报展示女性新形象、完善女性内涵、理解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多重角色、赞扬女性的价值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8.
蔡大嫂是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这一形象与传统观念下的妇女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她敢于追求时尚的审美观,大胆泼辣的性格特点以及毫不遮掩的物质生活观和坦坦荡荡的情爱观无不是对传统妇女形象的颠覆。作者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女性魅力的形象,更是把她当作时代变迁下女性形象的缩影,当作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一环。蔡大嫂形象,展现了当时女性思想解放的特点,映照出特殊历史时代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长篇小说一方面呈现了百年中国的乌托邦历程,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并以偶遇、蜕变与爱情为中心建构起女性的生命话语.偶遇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也将女性的命运推至历史无意识领域,揭示出她们受压抑的情感与心灵真实;三部曲中的女性从革命生活向个人心灵生活的回归,显示出女性精神的深层蜕变;女性爱情的不圆满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人类乌托邦理想的破灭.由此,格非完成了对现代历史境遇中女性生存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追寻自我的艰辛和挣扎,尤其是她们在突现自我、建构“双性同体”的自我人格以及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场域当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相。她们以果敢的行动和言说表达了她们追寻自我的诉求,但又因自身的弱点和历史的因循而最终无法争得较为完整的自我空间,确立较为独立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是在现代第一代女作家创作进入沉闷期时出现于文坛的新秀。她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塑造了“莎菲型”女性的系列形象。其创作显示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新发展 ,在现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的女性形象以其矛盾性格和不幸命运已在批评界反复被人提起,《心烦意乱的传道士》同样也塑造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莉萨一方面纯朴善良,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但另一方面,她又在暗中参与走私贩卖私酒的交易,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另类"新女性。哈代同情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同时又保留了某些男权意识和价值取向,冲破男权传统樊篱的女性最终走不了多远,体现了哈代女性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是一时之潮流,但是很多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带有神化或者男人化的味道。张爱玲在散文集《流言》中却塑造出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在散文集中提出的"妇人性"入手,探索张爱玲所塑造的一个享受世俗乐趣,体味人生悲凉,有着些许缺点的真实的、立体的女性形象,观察张爱玲是怎样做到女性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时代女性”梅行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茅盾《虹》中的梅行素,她是作者塑造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人物。梅行素形象的塑造成功,说明了中国的新女性,当她们将个性解放和时代解放融为一体,并在革命的洪流中,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的时候,她们的生命就会闪出时代的火花。同时,梅行素这一形象的出现,标志着茅盾“时代女性”系列形象创造的完成,人们从中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茅盾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多元视角关照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在文化观念演变的过程中,女性形象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女性在作品中的形象嬗变也昭示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文章通过剖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若干个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梳理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承载的特定时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从而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刻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