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当下,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纸媒造成强烈冲击,其便捷性使得纸媒在第一时间发布的即时消息不再新鲜。"纸媒的出路在哪里?"这引起了"纸媒人"的深思。于是,不少纸媒将深度报道看成网络包围下的突围之道。《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纸媒更是将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主打品牌,吸引了大批读者。由此可见,把深度报道做"深"成为今后纸媒发展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有别于一般资讯传递的特殊报道方式,它处  相似文献   

2.
时事版面是地方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时事版出彩,奉献给读者精美丰足的精神食粮?笔者认为,时事编辑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处理能力,擅长处理突发新闻的深度报道、国内国际的焦点热点透视、国家新出台的重大政策的解读和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分析,又要有熟练的版面设计能力和图片鉴赏眼光.有了这些专业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编排时事版面.  相似文献   

3.
编辑时事新闻.多是选择编发一些消息、通讯、图片,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作动态性报道。从事时事新闻编辑工作时间长了,总有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对于读者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往往就到“众口难调”。那么,究竟怎么让时事新闻也具有一定深度,从事物的方方面面来展示“新阐背后的新闻”?从去年的7月16日开始.我们大胆地以“今日视点”的方式进行尝试,把时事新闻的编辑由“平面视角”向“立体展示”,更进一步开掘新闻事实的纵深方向内容.对时事新闻如何在深度上做文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编辑与作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也与烹饪一样,是有脉可循的。  相似文献   

5.
钱浩 《新闻实践》2007,(11):47-47
当代报业的竞争也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报纸如果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读者就会流失。在报纸上占有较大比重的时事新闻,也应当承担起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赋予新闻信息更为明确的针对性和更大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并从服务读者的角度去选择新闻。以笔者浅见,时事编辑的"服务意识"就是编辑深入研究读者所思所想、了解读者所需所求,在不违反政策、不违背新闻纪律的前提下,确立"与读者坐一条板凳"的  相似文献   

6.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自己编辑的报刊赢得读者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编辑就应该逐步拥有三件“利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内容与编排方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才能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一、精心选题,精心策划,提高报道的影响力新闻采编的短、平、快,常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单一,在深度、广度方面做得不够;同时,报道内容大同小异的现象愈来愈普遍,给读者阅读带来不可忽视的缺憾。随着读者群文化素养的提高,他们觉得“快餐式”的新闻无看头,从而希望编辑能从读者的角度选题,更多地…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大多较浅表化、碎片化,无法满足人们对深度内容和精品内容的渴求。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受广大受众欢迎。行业媒体由于在某个领域中已深耕多年,对该领域的发展及规律有深入的了解,能够采写编辑出专业性强的调查报道,满足读者对深度内容的需求。所以,行业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调查性报道为抓手,为读者提供专业、深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瑞琴 《传媒》2012,(10):64-65
正办报人常说,编辑报纸"无米难为炊",强调的是要有新鲜、准确、鲜明、生动的好稿件、好文章;从另一方面看,有"米"还需巧下锅,这里是说有了大量的好稿件、好文章,编辑还应当讲究编辑章法和技巧,力求提供给读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化大餐"。这里所说的技巧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笔者就近年来编辑《太钢日报》"热点关注"版的实践谈几点体会。精选头条新闻,让标题耀眼,打动读者"热点关注"版的稿源来自新  相似文献   

9.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0,(12):46-47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行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省委机关报首位,是党报中的佼佼者。在新传播格局给党报带来诸多挑战的情形下,《南方日报》审时度势,决心以"深度"取胜,做一份凭借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让读者形成重大事件看《南方日报》、政策解读看《南方日报》、权威报道看《南方日报》的阅读习惯,体现了让深度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  相似文献   

11.
一张报纸除了定位和风格是由报社决定之外,稿件的选择和版面的安排,则大多由编辑决定。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好版面语言,使新闻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每一名编辑要练的基本功。在笔者看来,做好一名编辑不能单纯地只当"版匠",把记者的稿件或从网上摘录下来的稿件原  相似文献   

12.
韦青林 《新闻战线》2022,(12):92-94
重大时政报道是地方党报新闻报道中最核心的部分,地方党报需及时、准确地解读重大时政新闻,为读者提供理性、建设性的深度分析,把握好报道的高度、深度和温度,从国家发展战略、地区发展方向等高度出发,紧扣社会脉搏,多角度观察报道对象,增强报道中的生活味、故事性,用人情味拉近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夏永辉 《新闻前哨》2012,(11):41-42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反映了它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中之重"地位。对各级媒体特别是省级党报而言,"三农"报道一贯都是领导重视、读者关注的重要题材。将专业性比较强、远离市民生活的"三农"报道做得鲜活、可读又有深度,既是媒体从业者的本职要求,也是报纸万千读者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这是怎么回事?是编辑"无情"  相似文献   

15.
系列报道可以说是深度报道的一种新闻采写编辑方法。对于深度报道的定义有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深度报道是对题材重大、影响广泛的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外延拓展。系列报道虽然是一种深度报道的形式,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深度报道。笔者认为,系列报道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伊始直至结束,按照时间序列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往往由多次报道系统组合而成,比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更广的报道范围,但我国的系列报道因缺少深度报道的编辑策划,往往显得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度"的锤炼涉及到选题、采访及编辑等一系列流程。选题的合理把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其次还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与意义;调查采访中应注意对深度空间的"发掘"与"挖掘",其中对深度空间挖掘的关键在于具有证据意识、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后期编辑中除了应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建构深层报道表述系统,还应注意华尔街日报体以及戏剧性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新闻是对教育事件、教育动态、教育人物、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等事实的报道。与综合新闻相比,教育新闻更多地强调专业性、权威性,更多地注重体现新闻的解读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田高 《新闻窗》2014,(5):60-60
一、要不要改版和如何改版从2013年11月份《黔南日报》开始改版: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反衬内容,报社采编人员和视觉编辑竭尽所能,就是要"让报纸好看一点"。在宣传上紧扣地方党委政府大事,作全景式报道,例如黔南州委十届四次全会、全州"两会",以特刊形式作深度解读,定位准确,内容丰富。在报道内容布局上,条块细分,提倡短文,图文并茂,充分体现了改版后的新做法、新思考。其次,采用大幅图片,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让人耳目一新,好比一道菜换了做法,瞬间浓香扑鼻。再有,通过对一连串大事的报道、评论,亮明了观点,启发了读者。比如:图说"一圈两翼"、棚改进行时、记者走基层等栏目系列报道,都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陈亚洁 《新闻战线》2012,(4):106-107
真正下工夫打磨新闻,新闻将具备有力的穿透力,直指读者的兴奋点。深度报道突破"一人一地一事一报"模式,要求跨越时空、由表及里地深度追踪和挖掘。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对如何跟踪要得法。  相似文献   

20.
因受条件限制,地市报的时事版都是的是新华社有什么稿就发什么稿,毫无其它选择余地。近年来,随着地市报竞争的日趋激烈,同一城市就有多张报纸与读者见面,时事报道内容的大同小异,互相雷同的缺点就凸显出来了,与当地生灵活现的地方新闻相比显得“干巴巴”,令编辑无奈,读者无趣。 如何让时事报道告别“干巴巴”?只要下决心多渠道挖掘丰富的新闻资源,通过策划让时事报道离百姓更近,使时事报道从读者最感兴趣入手,时事版的内容就会生灵活现,丰富多采,就能够会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