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记得教韩愈的《师说》时我以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几句话引入。"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从这段话中可知:"为师"竟要"抗颜",并且遭到"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可见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盛行到什么程度,韩愈的《师说》就是针对这种时弊有感而作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这里的"道",应是指儒家之道;"师",应当看作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道为师"、"把道当做老师"。所以这样解释,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4.
<正>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谐流俗的精神。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相似文献   

5.
史飞翔 《教师》2014,(5):1-1
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  相似文献   

6.
<正>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指称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千百年来,围绕"道"字,延伸出无数理论与学说,今天笔者就"师道"这一话题来谈谈个人见解。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师问学之道"。早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道理,教师的职  相似文献   

7.
韩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缘于教育危机的背景。教育危机的产生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原因。而危机具体表现为"古道"不存、误解师之年岁和道的关系、混淆了"小学"和"大道"区别。韩愈为化解危机作了多方面努力:探寻"道"之本义;探索教育手段;钻研儒家经义。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773—819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在许多书、序、箴、铭和其他著作中,阐明了他的师道观点。 谁能为师?这是古今贤哲对教育提出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孔子提出“三行人,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学无常师,择其善者能者为师。韩愈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韩愈也认为人人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师说》与刘开的《问说》,都是劝戒人们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的上乘之作。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说”进行“同中求异”“辨异求同”地研读,就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探新求异的思维能力。一立意、命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是为了抗流俗的不正之风,批驳错误之观点,不畏人们的耻笑,为建立  相似文献   

10.
曹鸿斌 《成才之路》2010,(34):55-55
《师说》不仅是说理文的典范,也是抒发性情的佳作。品读《师说》,笔者认为,文中最起码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情感:对世风日下,师道不存的忧虑之情;对士大夫之族自恃清高,不屑从师的鄙薄之情;对后辈子弟有志于学的提携爱护之情。品读《师说》中的情感,能让我们走进当时的社会,了解到真实的韩愈。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如下一节谈到韩愈作《师说》(同属高一册)的语: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对此已有一些教师和同学问我:中国历代各级官府都办有学校,西周有国学、乡学,汉代有太学、州郡县学,至唐以后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再就民间来讲,虽然西周以前学在官府,由于孔丘开私人讲学之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师道论”震撼时局,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师说》中。“师”指传授古文、古道的“儒师”。“道”非完全的孔孟之道,亦非一成不变。“耻学于师”乃师道之不传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14.
力排佛老、复兴儒学、大倡师道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师”之阐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其结构艺术及斐然文采,前辈的分析已近完善,实已无话可说。但在个别字句上,仍觉有可商榷之处。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之“书”字,许多通行的译注文本均将其释为“书本”之意。阙勋吾等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将该句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拿书本教孩子,学会其中的句读,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儒家之道、解答疑难的老师”;《教师教学用书》则如此解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相似文献   

15.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透过《师说》,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一、立意美首先,坚持走正道的人格立意。“不拘于时”之“时”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问道的社会风气;所谓“古道”,则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尚。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上层“士大夫之族”普遍风行“尊家法”而“鄙从师”。为“广圣人之道”,韩愈“好为人师”,甘冒狂名。在“时人”(士大夫之族)眼里,韩愈的所作所为是魏晋以后从没有发生过的怪异行为。透过《师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师说》是一篇人格宣言。其次,崭新而高远的师道立意。韩愈突破了过去一般人对教师职责的认识局限,把教师…  相似文献   

19.
做有道之师     
<正>有人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的无私和奉献,所以教师享有"红烛""春蚕""园丁""人梯"等美丽的比喻。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看来为师首先要传道,传道的前提是有道。他还强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这个"道"是由仁、义构成的儒家思想。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师道"之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只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