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同谪)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徙谪实之初县。”这是“谪戍”制度在秦代历史上首次出现。其后,始皇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屡有谪发(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越绝书》卷八)。汉人晁错总叙其制说:“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  相似文献   

2.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3.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生年,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均无明确记载,以后的史家在为这两部史书作注时才加以说明,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南朝宋人裴駰在《史记·高祖本纪》“集解”中引西晋人皇甫谧之语:“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一是《汉书·高帝纪》(下)注文中“臣赞·所云:“帝年四十二即  相似文献   

5.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过彭城”,曾大规模组织人在泗水捞取周鼎。而《史记·秦本纪》和《周本纪》则明确记载,周王室灭亡时,“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那末,秦始皇又何以在泗水捞取周鼎?《史记·封禅书》又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而唐人孔颖达则在为《史记》作注时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本文试对以上诸说作一考辨,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黎醒 《现代家教》2002,(11):30-30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与现代的含义不尽相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据《史记·循吏列传》所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也有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既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我国五代时期即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  相似文献   

7.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清代也不例外。《清史稿·兵志》曾记载: “中国边防,东则三省,北则蒙边,西则新、甘、川、藏,南则湘、滇、黔,西沿边设卡,亦内外兼领,盖边防与国防並重焉。”“新疆为西域十六国故,历代筹边列戍居于首位。”林则徐作为清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对筹边列戍相当注意,尤其是在1842—1845年他被遣戍新疆期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进行了大量的勘垦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技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学用书》第 118页 :“白起 ,秦国名将。……后为相国范睢妒忌 ,遂称病不起 ,被迫自杀。”把白起称病的原因归于范睢的妒忌而闹情绪。但史料记载表明白起称病不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一因素。《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 :“秦大破赵于长平 ,遂围邯郸 ,已而 (应侯范睢 )与武安君白起有隙 ,言而杀之。”上述记载说明由于范睢与白起有矛盾 ,范睢向昭王进谗言杀害了白起。但我们看不出白起装病和昭王想杀之的真正缘由。再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秦军攻打韩、赵 )韩赵恐 ,使苏代代厚币说秦相应侯 (范睢 )曰 :‘……今赵亡秦王…  相似文献   

11.
春秋笔法谈     
请看《辞海》“春秋笔法”条目: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史记·孔子世家》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意思是“该记载的一定记载,不该记载的一定删除”,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刚正不阿、严肃认真的态度.这里既未属意“春秋笔法”的特点,也未谈及“春秋笔法”的使用。《辞海》条目中所界定的“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云云,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范畴,其外延过分宽泛,令人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文字可以说俯拾皆是,但俯拾皆是的并非都是“春秋笔法”,它淹没了这种笔法固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由来 “爰书” 一名,在我国古籍中十分罕见。它第一次出现于史籍,是在《史记·酷吏·张汤列传》中。尔后,《汉书·张汤传》亦有之。其他史籍,仍无言及者。因此之故,历代注疏家对《史记》、《汉书》中的“爰书”一词,解释各异,使人不知所云。直到解放前,由于在居延汉简中又出现了若干条有“爰书”字样的简文,于是,又引起了国内外  相似文献   

13.
《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成渔阳”一句,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1978年版)是这样注释的:[发闾左适(zh(?))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间右。闾左就用来指贫苦人民。适,同“谪”,调发。戍,守边。渔阳,在现在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上解释不够正确。“适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之所以能史学、文学双峰并峙,主要在于司马迁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来再现历史,并寄托了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史实不能虚构,细节却可想象;人物不可神化,笔墨却需夸饰。《史记》有些地方侧重于史,有些地方侧重于文。如以《史记》和《汉书》中几则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加以比较,则可见此中三昧。中学课本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一段关于“鸿门宴”的文字: 十二月中,(项羽军)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饷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  相似文献   

15.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16.
论贾谊不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的事迹,集中记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之中。《史记》载:贾谊二十余岁即为汉文帝召为博士《据清代学者汪中《贾谊年表》,时文帝元年,贾谊二十二岁。见《汪氏丛书·述学·内篇三》)。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他数上书议改制度,而文帝以初即位谦让无暇。担诸律令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贾谊发之,于是文帝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但朝中元老绛、  相似文献   

17.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8.
<正> 当今许多文学史著作依然认为作为音乐机关乐府的设立始于汉武帝。其主要依据于《汉书·礼乐志》中的一段记载:“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如果练考史料,并非如此。就在同一篇《汉书·礼乐志》中又有另一段记载:“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候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乐府令即乐府机关的长官。《史记·乐书》:“高祖过沛诗三候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儛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更增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这充分说明乐府机关在汉初就已存在。汉初礼乐,“大抵皆因秦旧事”(《汉书·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20.
对周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间的关系,司马迁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对这一说法,后人一直是陈陈相因,从未有过异议。其实,认真考察历史,我们就可发现不窋非后稷之子。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为帝喾之元妃”;“殷契,母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次妃”。后稷与契同父异母,自然生活于同一时代。又“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