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教育改革,章试从以日本为媒介的渊源和学习借鉴日本教育的途径两方面论述日本与清末教育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一场改革。虽然说难免有封建性和抄袭的痕迹,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确实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清末赴日考察学务官员对清末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远赴日本,对日本的教育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考量,为清末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汝纶的日本教育视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以日本为模式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吴汝纶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特别是他的日本教育视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是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改革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他是个翰林,后来又到德国去留学。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从德国回来,就任临时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他既是留学生,又是翰林,声望很高。就在他做教育总长的时候,他发表了《对教育方针的意见》,就是对教育改革的意见。他认为教育改革一方面应针对清末教育实际,一方面学习西方尤其是德国的教育经验。清末学习日本,从日本引进学制,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是从德国学来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学习德国。清末到辛亥革命之后一段时间,我们学习西方,主要是学习德  相似文献   

7.
清末中国教育选择了日本教育为发展模式。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便是在教育上学习日本的最初尝试。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教育改革成为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学习日本教育也随之开始。本文仅就癸卯学制与近代日本学制的异同试做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是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是对旧式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促使出现了具有许多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积极教育制度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之际,本着为教育改革提供蓝本,并借鉴日本兴办师范教育的经验,"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主动请缨,东渡扶桑,对日本学制暨师范教育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晚清兴办师范教育的构想。兴办师范,首在师资。吴汝纶的考察,在提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革新及教育模式的创新方面,为晚清兴办师范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日本以教职大学院为学士后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核,试图解决教师教育课程问题,推动教师的质与量的协同发展。作为日本学士后教师教育改革的经典案例,广岛大学教职大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教育实习中的有效融入、科学嵌入。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可以考虑构建以培养一流教师为目的的学士后教师教育,以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为根本,把课程的理念、目标、模式、结构以及实施放在教育与实践融合中去认识并设计。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代化是日本经济腾飞、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了三次大的教育改革。这三次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日本跨进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进入高度的信息化、国际化时代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末,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处于新旧交替的变化之中,一些封疆大吏以“中学以体,西学为用”为宗旨,提倡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袁世凯在清末大力推广新式学堂教育,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积极规划学堂管理,是清末教育改革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清朝末年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两国新旧教育的交替时期。19世纪中叶,西方的兵轮伴随西方文明鼓浪而来,势不可挡。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门户开放;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驶进日...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发达的经济与科技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教育支撑.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全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教育的全方位国际化,这是日本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谈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改革以很大启发。我们应借鉴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创建我国自己特色的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一个师范教育体制是在日本师范教育制度输入的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的基础教育实际建立起来的,称"日本模式"。"日本模式"跨越了清末、民初两个社会形态,以制度的全面输入始,经历了制度建立与体制的不断调试的过程。其核心特征是:以定向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为保障;以自成一体的封闭式教育体制为重要特色。作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一个重要形态,"日本模式"未能取得如期效果旋即淹没在教育史的长河中,但其建设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先后出现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团体,虽然它们都是以促进新式教育发展为职责,但无论是发展过程、人员组成与研究范围,还是与官方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其比较研究,从中探讨清末教育团体所经历的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在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个性化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体现了追求个性、重视创造性的导向。本文分析了日本教育个性化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日本三次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刘建芳教育是立国之本,这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确定的根本国策。一百多年来,正是由于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才使日本成为教育现代化国家。日本的教育确有许多成功之处,有许多经验可借鉴,尤其是作为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借鉴日本...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铲除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改变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是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最重要原因是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日本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内在动力,美国的干预是改革的外在动力。这次改革是日本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改革适应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教育改革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