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广为流传,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就有三个流派、六个版本之多.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派和武林筝派的<高山流水>作一比较,可见风格流派、意境和内涵上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2.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广为流传,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就有三个流派、六个版本之多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派和武林筝派的《高山流水》作一比较,可见风格流派、意境和内涵上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3.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语言、风俗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历史上广泛流行着古筝音乐。在这一地区较为集中地分布着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和陕西筝派三个古筝流派。三派筝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就如同血和肉、鱼和水的关系,正是丰富、深厚的民间音乐的土壤,才培育出了筝乐这朵中国民乐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中国古筝音乐有南北两大派别之分。在形成筝派的各种原因中,语言因素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内容。民间音乐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方方言的较大影响,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波动规则。由于南北方言区别明显,南北筝派受其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声音弦法规则。研究语言对筝派的影响为挖掘中国筝艺流派形成原因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刘艺 《文教资料》2012,(11):79-81
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受地域间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风俗、歌谣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筝乐风格和流派。本文立足传统,依托区域文化的研究,使河南筝与山东筝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从文化入手,可更好地理解筝乐特性、把握筝乐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筝是在怎样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下成长发展的,从而对河南、山东传统筝乐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郝军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6):126-128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奏技法、风格特征。对传统筝派进行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了解某一流派的同时,横向深层次地掌握其它流派所蕴藏着的内容,从而对古筝这门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阂筝和客家筝派都是我国古筝重要流派的代表,由于地域和渊源关系既相辅相成又各异其趣。本章希望通过两个流派的演奏技法、音韵特点和演奏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两个流派演奏中特点特色及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7.
我国幅员广阔,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不同方在语音、声调、语法结构和风格上都有较大差异.每个地方的音乐发展与地方语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每个曲种都建基于一定的地方音乐,并用当地方言演唱,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地方色彩.河南地方语言的声调、语气、语调与普通话大有不同,河南曲剧演唱中的吐字唱腔都是依据河南方言的特征而形成.由河南曲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河南筝曲自然也与河南方言的声调、语音密切联系,这些特点正是通过韵声的演奏表现出来.文章通过对河南筝派中韵声演奏方法的分析便于演奏者更加轻松地把握河南筝曲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8.
易璇 《考试周刊》2009,(11):56-57
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宝库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本文对河南筝派的历史渊源、演奏技术及流派代表人物进行了浅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河南筝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地域性风格的乐曲、独特的旋律变奏手法、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法和润色手段,加上一批影响较大的优秀演奏家,使得河南筝派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曲目和技法特征、朴实优美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河南筝的演奏曲目包括以"河南板头曲"为主的传统曲目,以及以地方戏曲等素材改编创作的筝曲,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芝等。  相似文献   

10.
刘俊 《华章》2011,(35)
河南筝派作为九大筝派中较早的系派,与其它系派一样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成因、在其流变、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他们在演奏技法保持了传统的技法形态.时至近现代河南筝派中涌现出一批新派筝家,在技法和曲风上的大胆创新,远离了传统的古朴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信气息.  相似文献   

11.
筝是中国古老的、独特的民族乐器,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力。具体表现在:一是独特的构造,二是变化的指法,三是纷呈的流派,四是创新的筝曲。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 :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 ,有极其丰富的“牛喻” ,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在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 ;其后的大乘佛教 ,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 ,但是 ,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 ,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 ;中国的禅宗 ,一向自称“教外别传” ,但是 ,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 ,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 ,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后弘期之初,在古格王室的大力扶持下,佛教从上部阿里地区开始弘传,阿里地区一度居于全藏宗教文化的领先地位。同时,后弘期前期也是西藏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具活力的时代,宗派竞起,精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卫藏地区后来居上,各教派在卫藏地区相继创立,并传入上部阿里地区。其中,止贡噶举派成就特别突出,得到西藏西部的古格、普兰、拉达克等地方政权的支持,成为阿里地区主导教派。15世纪初,格鲁派在卫藏地区兴起并迅速传入阿里,得到古格政权的大力扶持,成为古格境内的主导教派;另一方面,拉达克政权则开始转而成为主巴噶举派的信徒,双方在宗教派别的信奉上渐生分歧,格鲁派与主巴噶举派的矛盾日益增加,以致双方冲突不断,直至古格政权崩溃。  相似文献   

14.
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郎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湘东禅宗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以来,禅宗在湘东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湘东禅宗对禅宗五派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明时期念佛禅从湘东辐射全国;清初以后湘东禅师促进了曹洞宗的传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虽然关于早期筝的形制资料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有限资料的研究,我们还是能够洞察到一些早期筝的形制情况的。如汉魏六朝的八篇《筝赋》中,对筝的结构和形制做了描述,如制作材料、弦数、外形等。  相似文献   

18.
解放前的安徽乡村社会,会道门种类繁多,基础雄厚。建国初期,安徽地方政权通过大规模的取缔会道门运动瓦解了会道门的组织体系。会道门具有极强的再生功能,在取缔会道门以后,新政权通过加强乡村社会控制、革新乡村社会组织、改造乡村游民阶层、重塑乡村社会信仰等方式,重构了安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重构,遏制了会道门的再生和发展,使取缔后的会道门组织未能再次复兴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及其理学宗派,在清政府同治中兴期间,起了重要作用。因功官至大学士者2人,官至军机大臣者1人,官至侍郎者1人,官至巡抚者1人。曾国藩与倭仁、吴廷栋曾有分歧,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团结的、友好的。  相似文献   

20.
明清秘密教门中的“无生老母”信仰 ,是罗教教主罗梦鸿在否定当时民间所流传的无生父母即是阿弥陀佛的基础上 ,杂糅儒释道三家经典中的某些内容 ,加以改造、创造而成 ,后经罗教弟子及黄天教等的发展 ,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而秘密教门中有关“天盘三副”或“龙华三会”信仰 ,则是在中国古代异端教派关于“弥勒救世”和“末劫说”的基础上 ,再融入对“无生老母”的崇拜而形成的。对于秘密教门的信仰体系和基本教义 ,既要看到它在反封建统治中的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