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来,阅读课堂洋溢着读书声,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更展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然而,静静想来,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得并不深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耀2年级、3耀4年级、5耀6年级的默读要求分别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  相似文献   

2.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相似文献   

3.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  相似文献   

4.
一、朗读、默读“不分先后主次”是错误的现将《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表述列表如下:学段朗读教育目标默读教育目标(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笔者认为默读是枝叶,朗读是根本;浇树要浇根,根深才能叶茂;学好朗读,默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不应该把朗读要求降低,反而把默读要求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朗读、默读“不分先后主次”是错误的现将《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表述列表如下:学段朗读教育目标默读教育目标(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3-4年级)用普通生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笔者认为默读是枝叶,朗读是根本;浇树要浇根,根深才能叶茂;学好朗读,默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不应该把朗读要求降低,反而把默读要求提…  相似文献   

6.
徐勇 《教师》2012,(25):105-105
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人们似乎忽视了默读的存在。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这样一句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再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各个年段的默读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有了以上文字,默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界中,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上,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声情并茂的朗读、面红耳赤的争论,这些似乎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活泼、热闹。但是笔者认为。缺乏默读的课堂是浮躁的课堂.适时的“休止”与“空白”更可以体现出课堂的深度。因为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表达的深度。一、依托课堂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7.
第一维度:默读——语感之源默读就是不出声读书,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出吾心”的源头就来自于学生的默读,也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默读,获得对整篇课文的初步感知。《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也写道:“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相似文献   

9.
正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一种阅读方法。那么,该如何落实默读呢?一、夯实默读基础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  相似文献   

10.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相似文献   

11.
《大纲》规定从二年级“开始练习默读课文”,三年级“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四年级要求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到五年级则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对《大纲》中的这些要求贯彻得怎样呢?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看,总的说完成的不好:学生默读能力不高,默读习惯没有养成。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上,对学生默读的训练和培养抓得不经常。其表现是:没按《大纲》中各年级对默读的要求进行训练;不教给默读方法,不提出默读要求,有的不进行严格训练;课堂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日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日默读或阅读。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对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关于朗读的训练也很多,语文课堂上指导朗读往往比较容易看得到成效。所以,语文课上朗读是备受关爱的“宠儿”,而默读则成了被遗忘的“弃婴”。朗读和默读是阅读能力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整个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朗读能力是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的,默读能力当然也不是天生形成的。因此,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只偏爱朗读,也要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默读”,不能忽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一、多种方法,激发默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三年级学生学习默读正处于起步阶段,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第一步。1.观看录像,引发学生对默读的好奇。三年级的学生容易疲劳,语文课上朗读一段时间之后,会觉得口千舌燥。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图片资料:夜深人静的时候,其他人已经休息了,文学家鲁迅一个人在家中看书:初中、高中的大孩子在寂静的教室里自习;许多人在图书馆安安静静地读书,互不干扰……看完录像,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录像里的入读书都没有发出声音。教师再告诉学生,“不出声的读书”是最常用、最实惠的读书方法,它的名字叫默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界普遍看好朗读,默读俨然成了不合时宜的老古董了。一堂公开课,只要朗读的形式五花八门,必定气氛热烈,出彩许多;如果默读时间长一点,学生就似乎没有主动参与。在《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速度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达到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默读要求,默读的教学意义就有了一个基本定位。一、默读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视界中的默读有其全新的理念。1.默读是无声的对话。作为不出声的阅读形式,默读主要诉诸大脑和眼睛,不必经过声音的转化和输入,由视觉直接吸收信号,由大脑直接认知,过程较为简单,有利于思考、比…  相似文献   

15.
郑德琼 《贵州教育》2011,(14):26-28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能读出语感,读出气势;默读能引人思考,涵咏理解。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特别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开展课堂阅读教学,能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开展课堂阅读教学,能有效带动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接受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比作阅读教学的两翼,可见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朗读比较,加强默读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而且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默读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  相似文献   

17.
朱丽茗 《考试周刊》2013,(33):49-5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新理念和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  相似文献   

18.
“讲”无罪     
王群 《内蒙古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在一些疑难处、甚至关键处.都乐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意思来,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19.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老师们都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但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六年级语文课《船长》,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