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诗经)三首》中的《卫风·氓》,有“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之句。在这六句中,出现了三个“复关”。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的一个地方。”这种解释令人费解。这一章是写女子自“氓”离开后,日夜思念的情景。其情殷殷,至于登残墙而望归,情态栩然,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2.
《诗·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这里的“垝垣”是怎样的“垣”呢?我们来看看汉代学者的解释。毛亨《诗故训传》云:“垝,毁也。复关,君子所近也。”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笔者不揣冒昧,对《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旧注提出异议,以求大方之家指教。《氓》共分六章,每章十行,前两章是这样来回忆氓从求婚直至迎娶的经过的: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选在中师《文选和写作》的第五册。编者对诗中“复关”一词作注道:“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作为那个男子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正确的。《文史知识》八四年第二期所载罗春初同志《说“复关”》一文也提出了同样的非议。他认为:如果解释“复关”为男子所居之地,那么女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就显得不合情理了。理由是:“不见复关”、“既见复关”都是在“乘彼(土危)垣”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土危)垣”和“复关”之间的距离不变,怎么一会儿“不见”,一会儿“既见”呢?怎么一看到“复关”就一个人“载笑载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二册《(诗经)两首》之一《氓》中有“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句,课本解释“载”为“动词词头,无义”。而翻译“载笑载言”为“一面笑来一面讲”。这会让学生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7.
谈《氓》——善阁读《诗》记(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是迁来之民。复关之关应解成城门或寨门,而不应是人名或具体地名。三岁之三应是虚指,是多年之意。《氓》诗写了氓的思想变化,这在《诗经》中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在《诗·卫风·氓》中,“复关”一词出现了三次,很引人注目,可是自汉以来,纷无定解。目前较通行的解释是:“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指称那个男子。”这种解释,基本上是沿袭汉代经师的。然而,若对全诗作一仔细的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并不确切。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把“复关”解作“返回的车子”,我们认为甚有道理。首先,从诗中的女主人公“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情况看,先是“不见复关”,后  相似文献   

9.
“风”、“雅”、“颂”三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全国的民间歌谣。C.《诗经》全都是四言诗,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D.《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艺术方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五、阅读《氓》完成题目。1.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是古代没有正式职业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游民。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我谋”,是宾语提前,即“谋我”,为动我的脑筋,打我的主意的意思,这里透露出这个女子特别激动的心情。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诗经·卫风·氓》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叙事诗,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清代经学家陈渲在他的《读诗目录件盛赞说“此诗绝妙卜当今著名学者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也对其信权称扬,写道:“按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子无良媒’而‘想期’,‘不见复关’而‘泣涕’,皆具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致。然文字之妙有波澜,读之只觉是人事之应有曲折;后来如唐人传奇中元模《会真记》崔驾营大数张生一节,沈既济《任氏传》中任氏长叹一节,差堪共语。”它彻根彻底的叙事,饱含怨愤的诉说,附丽于严谨匀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诗中的声音能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觉,用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去感化读者。 《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灵动的语言,诗中的声音会创设出活灵活现的形象。让读者兴奋起来,置身于其中,为之悲,为之乐,为之迷恋不已!《诗经·卫风·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相似文献   

12.
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对某些词义的理解凡有新悟不同于往哲今贤者,辄相约切磋。达成共识,乃记存之。虽为管窥锥指之见,意或有小助于对原著的理解。兹摘录部分笔记,缀为是编,谨提请方家指正!一、《诗·卫风·氓》:“乘彼垝坦,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相似文献   

13.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墉 《师道》2005,(9):52-53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卫风.氓》中的"复关"一词,从汉代至今,学术界对此的解说是见仁见智,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处所说、借代说、车厢说、答复说。通过对以上诸说的辨析,从历代典籍对"复关"的理解、该诗所处时代的婚礼制度以及本诗的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层等几方面加以探讨,可知"复关"应该理解为返回回话的媒人。  相似文献   

19.
李仕平 《学语文》2014,(1):18-19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一幅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风俗长卷。涵盖了诸如劳动、爱情、战争、婚姻、徭役等方面内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独特,如高中人教版所选的《卫风·氓》中的无名氏——氓。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氓的塑造可谓不施“粉黛”,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中的"复关"一词,从汉代至今,学术界对此的解说是见仁见智,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处所说、借代说、车厢说、答复说。通过对以上诸说的辨析,从历代典籍对"复关"的理解、该诗所处时代的婚礼制度以及本诗的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阶层等几方面加以探讨,可知"复关"应该理解为返回回话的媒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