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我对自己干幼儿教师这一行,总是以“宿命”两字来自慰。但几年下来,也许是这几年社会在变、人也在变的缘故吧,我也逐渐爱上了幼儿教师这份职业。我想,只要自己用心去发现,一切美好的东西——爱和被爱,都是会随之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江善敏 《华章》2007,(8):83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探寻其中独特的宿命色彩.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同时,又是一种偶然.在这必然与偶然之中,揭示出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宿命中沉沦,而用一篇篇作品建造起自己心仪的"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起来,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3.
诗人之死     
有很多诗人死于非命。诗人死了,诗人的死被人们纪念着,惋惜着,感叹着,当然也有惊骇。为什么有这么多诗人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面是否有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特殊教徒身份和强烈族属意识的作家,回族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为理解他激烈超越的神性人格提供了某种深层的文化内部的阐释.以“清洁”为要义的回族信仰本位型文化和讲求世俗功用的汉儒文明之间先天的异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家被理解的隔膜,因此张承志最本质的精神模式实则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有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雷雨》作为一部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表演性的剧本,以触及天地的视野和现实主义题材探究生命存在的奥秘,文本内涵丰富、情节交错并蕴含着宿命观。文章运用当下国内新型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具体的台词、情境、角色书写等要素进行细读,发现曹禺一方面通过这些要素具体书写着“命运”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创作心理与社会背景融入文本,更增强了作品的宿命意识。在文本细读视角的整体观照下,宿命意识这一短语的属性已经逐渐从名词性过渡到动词性。它不仅是文本表现出来的某个观念,更是文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增强悲剧美感、扩大文本张力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乘坐世界顶级奢华邮轮,遍览全球最美海域,吃住行一切免费,还有工资和小费拿。这不是电影,不是小说,而是一个普通的80后"女大学生的工作。也许这就是宿命一直以来,郑昱蓝都觉得自己和大海有着宿命般的因缘。1 981年,郑昱蓝出生在安徽合肥,父母都是地道的合肥人,但是她却从出生起眼睛就带着微微的蓝色,于是爸妈给她取名时用了一个"蓝"字。从知道大海是蓝色那天开始,郑昱蓝小小的脑袋里,便穿针引线似的把自己名字里的"蓝"跟大海的蓝联系在了一起。《泰坦尼克号》风行的时候,郑昱蓝上大学二年级,无数  相似文献   

7.
葛亮小说中具有强烈的宿命色彩,主要呈现为两种情形:一是血缘决定的出身论,二是时代环境下的人物生存困境。宿命的难以摆脱成为小说中人物的主要困境,而日常生活的温情和救赎者的出场弥补了宿命的悲凉。葛亮试图通过反叛者的挑战超越根深蒂固的宿命思想,但挑战的失败说明了宿命的强大。在宿命的观望姿态下平稳的生活,或许是葛亮给出的关于宿命的解药。必须指出的是,作为当代作家,葛亮把故事情节和谜底归结为宿命是不够的,而应以更大的勇气去质问、抗拒和挑战“宿命”。这是葛亮在以后创作中所需要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一个优秀小说家从传统叙事走向现代叙事、从平庸迈向经典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13岁农家少女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却因家庭贫困,只能将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双胞胎妹妹,自己谎称出去打工,实则瞒着父亲边打工边求学,最终考取自己向往的大学。  相似文献   

9.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宿命     
我靠在昏暗、潮湿的小矮墙上,我正在思考我的人生——我是一只猪。我们祖辈都一样,有着极其悲惨的宿命。宿命,宿命。我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只需要吃好睡好,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日复一日……看着同伴们渐渐膘肥的身材,我却始终壮不起来,我有着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悲剧思索的宿命论,如偶然性、荒诞性、不合理性、神秘性等,但表现宿命的主题并不是小说意义的全部,他的小说的意义在于企图超越宿命这个悲剧性命题的过程中,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用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来超越充满宿命的生活,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莹  周博文 《音乐世界》2007,(14):62-63
5月底,电影《宿命》在济洲岛开机,宋承宪终于即将带着退伍后的第一部作品,回归等待已久的人们的视线。入伍2年,成熟蜕变毋庸置疑,对于焕然一新的人生,他说得最多的是"从容"。从容地努力,从容地摆脱孩子气,从容地完成一部出色的作品……他说自己想听到"宋承宪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这样的称赞。洗礼,然后重生,这就是男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Z1)
我选择了,选择了在子夜成为他的女儿——渡边集团总裁的女儿。我明白自己选择了一段有注脚和宿命的人生。——前记 (一) 我成了沫沫,妈妈嘴里常叫的名字,我是个很乖的孩子,冷艳只是我常穿得华丽张扬的衣服,而安静才是我真正在宿命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早已受到质疑和批判,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普遍使用。即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材频频出现,也仍有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教师话语垄断课堂,学生话语受到限制;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操控着课堂的一切,貌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削弱了学生的话语权。如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合理地掌控教师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课文《我与地坛》比较多地流露出了作者史铁生的宿命意识。 有的地方说得很直接,比如在谈到“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时,作者写道:“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宿命的味道”、“上帝的苦心安排”,说得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7.
你就是风景     
驼走大漠,声声铃;鱼翔浅底,波波浪;虎啸深山,阵阵威;雁排长空,行行情……人们说这是人间极致。何乃“极致”?所谓极致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进一步说,就是它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其实每个人都属于一种风景,而每一种风景都只能容纳一些特定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但是我们还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实现自己的梦。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与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爱情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笔下日本女性的爱情命运,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必然产物.而女性对于自己爱情命运的认同和接受及川端康成对女性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则使这一悲剧不仅体现为宿命的,并且是凄艳的.  相似文献   

19.
<正>外表很坚硬,实则脆弱易碎“老师,我觉得我就像这只普通的玻璃瓶,心是空的,外表看似很坚硬,实则脆弱易碎……”故事要从一节心理课的分享环节说起。那节心理课的主题是《我眼中的自己》,我设置了一个“心灵自画像”的活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幅心灵自画像,  相似文献   

20.
台湾作家黄春明以“小人物代言人”的视角审视转型期的台湾社会,以“真挚的人生态度”关心底层小人物,写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小人物不可逆转的悲剧性人生宿命,在对小人的悲剧书写中,融注自己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