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频繁出现在唐诗中的"明月峡",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必须注意巴东明月峡的存在。注家所谓的朝天"明月峡"、巴县"明月峡",实际上多是这巴东"明月峡"或巴东三峡。孟浩然《入峡寄弟》中的"明月峡"也不是陈贻焮先生一再肯定的巴县"明月峡",且依此判定孟浩然"起码西至巴县"是不可靠的——至少该诗所指的是巴东"明月峡"。其实应视其为普通词组,理解为"明月下的峡谷"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3.
中秋随想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曲婉转悠扬的《水调歌头》在我的耳边回荡。中秋之夜,明净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吃着月饼,心潮起伏,眼前浮现出全家人过节的场景。明月几时有前年的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坐在小院里,吃着甜甜的月饼,赏着圆圆的明月,好一幅温馨、融洽的画面。弟弟跟我争抢着他喜欢吃的枣泥馅月饼,抢不过我,他就哇哇大哭。见此情  相似文献   

4.
正师:古代一位鉴赏家提到苏轼《前赤壁赋》时,曾说"以风月立骨"。请大家找找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几次提到月呢?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生:第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第三、四段中有四处。师:第二段中有没有提到"月"呢?仔细找  相似文献   

5.
很久没有关注月亮了,甚至都将它遗忘了,儿时听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对着月亮憧憬的时光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被遗忘了。月亮,因为它的遥远,因为它是茫茫黑夜中唯一我们感到和看到的星球,于是古往今来,月亮成为了被歌颂的女神。有人日:"明月乃中国文人之病根"。亦云"明月乃中  相似文献   

6.
陪伴     
《同学少年》2012,(6):25
皎皎明月的陪伴,深深情感的寄托。——题记深沉河汉,皎皎明月。举头凝视,引起无限遐思……一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道出了李白的自然洒脱;一曲"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宣泄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一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流露出王维的闲情逸致……是的,都是因为有了明月的陪伴,诗人才有了如此丰富的感情寄托。中秋之夜,亲人却不在身边。是谁,在那温馨的月光下,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限感慨?是谁,面对这团圆的玉盘,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与祝福?是他,一代文豪苏轼。中秋月圆人不圆,那又如何?我们的文人孤独中有皎洁的月光相伴,对月,饮酒,提笔,赋辞,  相似文献   

7.
歪嘴八卦     
巧猜明月身世明月生于何处?——海上,因为"海上生明月"。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结尾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似文献   

9.
<正>东坡歌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然之恩赐,何其慷慨,何其大度!有清风明月,有美酒佳肴,更有洞箫嘉朋,难怪东坡即便在这穷乡僻壤的黄州,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一、全命题作文   1.心中有一轮明月   [提示]   写此文首先要深入思考,理解"明月"的意蕴."明月"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在前面还有限制语"心中".……  相似文献   

11.
人人都有思念的地方,人人心中的月亮都不一样,相信大家都偏爱自己心中的那一轮明月吧!而对我而言,庐州月恰如圣洁的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如果宽广无垠的夜空里,只有一轮明月挂中天,未免显得有点儿落寞。所以,在"万千繁华已落尽"的唐诗宋词里,不单单描写月亮的作品多,以月亮作陪来营造氛围的作品更不少,品之实在是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至真至性至善至美之文,用心审视它,在记叙文写作中会受很多启迪。在记叙文写作中揉进景物描写,能使文章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效果。"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多年后仍能朗朗上口。小鸟依人,明月有情,桂影摇曳,一切是那么的和谐温馨,令人心怡,它写出了项脊轩环  相似文献   

13.
越懒越浪漫     
月光之椅这么笨重的东西是什么?你再仔细看看:物体的外形线条优美,色彩柔和,看似笨拙朴素的"木头"中间是一轮"明月"状的半圆,这一轮"半月"就是让我们舒适坐上去的  相似文献   

14.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释为“明月今夜即有。何以要问?开端便是奇逸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显然这是把  相似文献   

15.
<正>今天是中秋节,午饭过后,我便被爸妈拉去糕点店买月饼,晚上我们要去奶奶家吃团圆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糕点店里播放着《水调歌头》这首歌,我心中不由地生发出了淡淡的忧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与胞弟苏辙七年未得团聚的大词人苏轼,在银光遍地的中秋之夜,对着明月,乘着酒兴,挥笔写下这首词的场景。如今,在这中秋之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回家的游子常常会借这首词来表达思亲之情。  相似文献   

16.
乡愁四韵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家书谁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思"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思乡诗句汨汨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暮春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都牵动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是秋夜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诗人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让我们想象吧。  相似文献   

17.
一、全命题作文1.心中有一轮明月【友情提示】:写此文首先要深入思考,理解"明月"的意蕴。"明月"在这个文题中象征着理想、信念、责任、道德、品格等,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是我们生存的动力,它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一、"感"而"悟"其情 (感情 )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这种"情"和"意",正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元素,因为所谓作品"无非是美学感情和道德感情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作家管桦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曾提出了"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也"的说法。因此,当生活中某一物某一事触动了你的情感,使你心潮难平后,你将之整理成篇时,说不定它也会触动他人的情感。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抒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于是,千百年来,人们便常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告慰远方的亲人。再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  相似文献   

19.
<正>掐指算来,爸爸妈妈远走他乡为生活奔波,已有大半年了。夜幕降临时,我总喜欢仰望天空,静静地看着那轮挂在夜空的月亮,心中泛起了淡淡的思念。他们在他乡过得还好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李白的这句诗勾起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啊!人们有时会望着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所以不管爸爸妈妈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到我和弟弟吧。要知道,我所看到的明月也正是他们所看见的  相似文献   

20.
明月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舒缓的音乐声唤起了我对明月的向往,把我的心带进了那一片梦幻的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