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2.
众多诗人在《全唐诗》中用不同意象来演绎虞舜与二妃的旷古之恋,寄寓哀怨情致,颂赞舜之德政嘉声。既丰赡文学主题和内涵,又关注湖湘文化之舜德,打造斑竹文化品牌促旅游开发,共扬九嶷文化。从掘帝妃忠贞爱情之价值、兴德孝与湖湘之文化与塑斑竹文化旅游之品牌三个方面,浅析《全唐诗》中的"九嶷"意象。  相似文献   

3.
现行人教版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收录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教材对第二自然段中的“公子”一词的注释是指“湘君”。如果照这种理解,那么“思公子兮未敢言”写的是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秋风"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加上宋玉《九辩》中那千古感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文学中的秋风便纷之沓来,并且与悲凉哀愁之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风"被不断重复、点化、裂变,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生发出诸如怀远人、思故土、忧身世、恨别离,萧索、凄迷、忧怨、悲壮等意象。  相似文献   

6.
"留""憺"出自"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取于《九歌》中的《山鬼》篇。笔者在分析之后得出"留"为"为……而留""等待"之义,"憺"应理解为"怅"更佳。  相似文献   

7.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义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中,最后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10.
近日,随手翻阅《诗经》,读了一篇《采葛》,里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诗句,下面的注释是"三秋,此处应为三季,即九个月",整个意思就是一日不见好像有九个月那么长.我们长期以来不是习惯于理解成"一日不见好像三年没见吗".到底是这儿解释出错了呢,还是成语词典或者说汉语词典以及其它的一些工具书出错啦?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湘夫人》(第三册第一单元读背篇章)与《湘君》同为《九歌》名篇,系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讲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追求及两情相悦却执手分道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诗歌开头,湘君即抒发了对湘夫人的一见钟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引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如此令他心动,使他着迷。希冀着能再睹她的芳颜,他登高远望,可是佳人已逝,跫音不闻,不禁忧心忡忡:她究竟会不会接受我的追求呢?此时,正值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际,置身于秋风洪波木叶之中,在先秦以秋为嫁娶良时的社会背…  相似文献   

13.
从《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检索到以"票"作声符的字有"僄""剽""嘌""嫖""幖""慓"等22个。依据"声符示源"的原则,这些形声字的词义与"票"存在一定的联系。"票"具有三个意义特征:轻举、迅疾、明白,并引申出末端、浅色义。"轻"义、"疾"义、"明白"义是组成"票"声符同源词的三个词源意象,也是"票"声符词族系统构建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苏童在《三盏灯》中有意淡化战争描写,突显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对"棺材""鸭子""三盏灯""渔船"等意象的象征性寻找,思考生存忧患、孤独焦虑、人性沦陷、灵魂漂泊等问题。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背景以及苏童的文学道路来看,《三盏灯》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文本立意和创作转型上都表现出一种"寻找"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5.
"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6.
"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汾河在山西文化史上的意义非同一般,汾河流域是山西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此形成的"汾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域特色鲜明。唐诗中关于汾河意象的描写众多,而这些汾河意象反映并构成了独特的山西"汾河文化"。唐诗中的"汾河文化"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乡情符号""离别符号""漫游符号"这三个文化符号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自从《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桃花源"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桃花源"的完美社会的意象,如"阿卡狄亚"、"仙那度"、"香格里拉"等。这三个类似"桃花源"的意象与中国的"桃花源"相比,内涵各有不同。鉴于此,"桃花源"一词的英语翻译不应借用这三个意象,致使产生理解偏差,从而不利于"桃花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背诵的39篇(首)中,《湘夫人》最难背诵。我指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三个场面:祭祀场面、呢哝情语场面、屈原忧愁幽思场面,学生们用一节课时间就能背诵下来。一、祀语《湘夫人》出自《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是祭祀哪位神鬼就以哪位神鬼为题的,其中的《湘夫人》有《湘君》《河伯》《山鬼》等九篇,都是纯由迎神巫者独唱,抒写迎接神灵而不遇的忧伤的,对这些神灵的祭祀采用的是"望祀",神灵并不降临祭祀现场。  相似文献   

20.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