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性是指其他文本或知识对当前文本意义的塑造。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因此,互文性在文学文本理解中形成了庞大的意义网络关系。互文性理论之于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可以避免从单一的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在可塑的、交互的、动态的互文性意义网络关系中去分析和解释文本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3.
张皓伟 《学子》2014,(1):34-34
【正】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首先,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开展自我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主要以文本为对象,研究文本与它所吸收、引用、改写、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张居正传记文本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明显的承袭关系,很好地诠释了互文性的这些特点。分析张居正传记文本的语言层面、结构层面、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互文性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互文的角度探讨了汉英广告的互译问题。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强调特定文本与其它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广告创作和翻译中,通过对汉英广告语的互文性分析和广告译文的研究,为广告创作和翻译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吸收、变异、转换,从而使得文本之间形成关联,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就是互文性。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互文性理论同译者研究的结合有助于译者在互文性文本中进行跨文化阐释。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分析材料,通过对互文性符号的翻译策略的分析,从而了解译者的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7.
术语"互文性"的提出旨在强调,文本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所读文本,而且涉及与之相关联的所有文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联系中存在的。通过互文性定义的探讨,互文性理论渊源的追溯,以及互文性与影响研究二者之间的比较,深化对互文性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其理论理据与翻译实践存在根本的契合。从互文的角度来看翻译实践,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译作与原作具有互文关系,译作是原作的延续与创新,即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任何文本都不能够脱离它以前以及与它同时存在的其它文本的影响。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实践的研究具有启示性,为翻译实践找到了新的理论理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广告、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和广告翻译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诗歌与广告中的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也叫"文本间性",是法国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1966年提出的。克里斯蒂娃把"互文性"看作一种文本特性,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参照物,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开放的文本网络,构成一个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互文性"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强调特定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本文首先探讨了互文性的内涵,并通过分析广告语中的互文性现象,从互文性与联想意义的传递、互文性与注意价值、互文性与记忆价值3个方面阐述了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应用价值,指出互文性概念开拓了广告翻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互文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新的文本,总是在旧的文本或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发生,因此互文性写作的每一个碎片,呈现为一个“虫洞”,读者可以穿越它而抵达另一时空。《文心雕龙·隐秀》所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用互文性理论来表述,就是任何文本都处在一个巨大繁复的意义网络中,无法摆脱从“隐”、“奥...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理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它的内涵是,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以各种形式与其他文本相联系,这种联系跨越历史,跨越地域,在众多文本的相互"影响"下完成文本、主体、文化三个层面的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些相互关联的文本所组织而成的网络,把一篇一篇独立  相似文献   

15.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其实都可以映照出其他许多先于它而存在的或与它共时存在的文本的影子,它是对它们的模仿、吸收与转化.此后,许多理论家对文本互文发生的因为、形成情况和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描述和界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着重剖析了互文性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文本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语言转换之间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导致了互文性的产生,这对于我们在翻译诗歌中相似的词时大有帮助,而且对于理解原文本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就是文本间性,互文性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改造包括视域扩大所带来的思维空间拓展,求同存异所导致的思维质量变化,个性化思维所促成的教学关系改善。追求互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包括教师视角的互文性文本选择及其侧重,师生互文性文本理解的动态过程。走向互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包括问题导读法、比较辨析法和取譬连类法,大学语文教学追求师生关于教材文本、文献文本和经验文本的丰富互文性和融会贯通性,实现大学语文学习生态的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颇受瞩目的互文性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重要影响和启示意义。互文性理论从上个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在各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更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互文性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从一个空间和历史的高度阐述文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帮助译者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原文、培养译者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在实际的商务英语运用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本文根据互文性理论的语类简要分析互文性在商务英语英译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观。它不仅是文本的普遍存在方式,也是语言的普遍存在方式。它依赖于人的体验,具有其存在的心理现实性。Langacker认知语法以研究语言的心理现实性为目标,对语言现象做出了解释。认知语法中的语法单位层级性可以解释互文本与成分文本的层级关系;合价关系和情景语境可以解释成分文本生成复合文本的潜在机制以及文本之间的动态网络关系;焦点调整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阅读主体对文本形成的无限识解。从心理现实性的角度理解互文性可以使互文性理论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把任一文本都视为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都可视为文本。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的原作和译作,可以发现作家兼翻译家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之间在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生活环境等各要素方面相互映射,存在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