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性说”贯穿于汉魏以降的整个中国古代诗歌思想史中。它是我国古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用以把握诗歌本体的基本范畴,对诗歌创作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对“情性说”进行研究,应该说是不缺乏的,但对于具体时代和具体诗人的情性说进行各别的研究,则是比较缺乏的。对于一个诗人来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熟;而对于诗歌本体的独特的体验和阐释,则标志着他诗歌思想的成熟。我们通过对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学体系的研究,发现在他的诗学体系中,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惰性说,仍然是构成这个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情性说…  相似文献   

2.
张含是一位受到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文艺思潮影响,与之呼应而又有突破与超越的诗人。他以独创精神,以“宝石”为着力点,反映了滇缅边境人民痛苦的心声;其诗以情胜,凝结了他对人民、对朋友、特别是对杨慎的真切同情和深厚友谊;他以毕生精力作诗,广收博采,求变求新,自成一家,实为云南乃至全国明代诗坛上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迁就平庸,已经是我们多年来的美德了。一个演员的戏很蹩脚,说“她很努力”;一个画家作品很拙劣,说“他孜孜不倦”;一个诗人诗歌写得很差,说“他是个好诗人”;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很不像话,我们会说:“他(她)已经尽力了”。  相似文献   

4.
李白性喜游览,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李白性格豪放,游历中结识了杜甫等一批文人墨客。他所游历之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他所结交的诗人朋友,思想各异。这一切都对李白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历访名山、道观,与道士们往来。“十岁观百家”,接受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思想。故而成为具有“似道非道、讥儒实儒、兼具纵横家、佛家等思想”的作家,多元文化在他身上得以集中地体现。这种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另类”思想,是唐代社会各种思潮兼容并蓄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去探索挖掘信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张九桓先生对“俯仰”的读解。俯仰之间,诗人信手拈来素材,才思敏捷,诗情流淌,怡然得诗。厚重的青山在他骨子里埋下了诚挚务实的诗意;世界各地的山河景观激发了他雄壮热烈的诗情;多姿多彩的外交生涯,牵动了他那颗百转千回的诗心,诗人感受着脚下每一寸土地的呼吸与悲喜,俯仰之间,吟唱出一首又一首动人的诗篇。  相似文献   

7.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徐一凡 《学语文》2006,(3):31-31
“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激情澎湃,美不胜收,对后人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酒与山水,作为李白诗作中的“二难”,是我们了解李白、研究李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其突出特点在于“钢琴”与“诗人”的天才融会,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钢琴艺术的表现力,在钢琴艺术的多种形式中都表现出了杰出的创造;同时,他深受波兰和法国两种文化的影响,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诗的境界,这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1.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李白的诗与苏轼的诗作比较,分析他们的诗的画中态。(1)诗人所处的年代;(2)诗人的性格特征;(3)诗人的“取景”视点;(4)诗中“点景”之物的区别;(5)诗中的用“色”。李白的诗像一幅幅泼墨大写意的山水画卷;苏轼的诗像一幅幅半工意的水墨画。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天才就象每个人一样,但又没有一个人和他是一样的。——巴尔扎克我们所要论述的无疑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但他绝不只是诗人;他也毫无疑问地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但他又决不只是剧作家,他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诗人”和“剧作家”;但实际上不仅是诗歌和戏剧,而且他的小说、散文、文艺批评乃至译作也都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他还远远越出艺术的领域,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硕果。对他来说开垦的结果似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垦本身;因此,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创造者。没有比这个最朴实的称呼更能确切地概括这样一个伟大的全才了。  相似文献   

15.
兰茂,是明代前期云南嵩明县杨林人。他不仅是明代药物学和音韵学的奠基人,而且还是一个才力华赡的诗人。他流传下来不多几首论诗诗,是他诗歌创作的结晶,强调诗须有为而作,反对造空强作;提出要注意诗的整体建构,主张诗的气势要像“海天波浪翻银屋”那样雄健有力;提出“采诗人胜作诗人”的观点,告诫人们评诗不能“忍将公论作人情”等。在“台阁体”占统治地位的明初,兰茂的诗歌理论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7.
全真诗人丘处机《溪集》中的诗歌,其大部分作品,无论什么题材,都是为了表现诗人对“道”的体悟及其修心养性的深刻感受,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可以说,丘处机的诗是体道和诗的统一,是发自个人内心体验的产物;就丘处机的主观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全真道士,一个内丹学的宗教理论家,一个着意于道体大美、山川灵秀的宗教诗人。  相似文献   

18.
朱湘诗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诗歌论王伟1933年12月5日,诗人朱湘在马鞍山采石矶投江身亡。滔滔的江水虽然吞设了诗人年轻的生命,但是却无法泯灭他那用心血灌溉出来的诗篇,正如他的挚友罗念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①一生把写诗作为...  相似文献   

19.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白喜欢“飞”,是因为他的飘逸浪漫;刘长卿垂青“摇落”,是因为他的坎坷不幸;许浑喜欢“湿”“身”,是因为他的嗟卑叹苦。不同的诗人由于身世遣际、审美情趣的不同,吟诗作文,斟字酌句,亦各有情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