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为历代许多数教育家所推崇。孟子称赞孔子的经验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拥有丰富的教育遗产。批判地继承千百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做到“古为今用”,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积累的教学经验是多方面的,教学原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历代的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认真研究古代教学原则,吸取其精华。 1·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古人,就很重视因材施教。孔子曾根据弟子的个性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育:“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①可见孔子认识到高柴的质地愚笨,曾参的天性迟钝,子张少诚实,子路性粗鲁,因此就因“材”而教之。后来孟子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②孟子认为学生有五种,第一种是修养  相似文献   

3.
儒家要把培养对象训练成为“文质彬彬”的忠厚君子。为此,孔子制订了以“仁”为目标,以“礼”为规范的教育体系,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君义臣忠;而“不知礼,无以立也”。也有的儒者干脆把不知礼的人说成是禽兽。在这种道德至上的教...  相似文献   

4.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5.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强调“师必因材而授”,“因所可施可授而使安习之”。教师对学生必须因材施教。认为:“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具体异也,其效亦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一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教者要想办法去导引学习者的长处,使他能顺利成长;要克服学习者的短处,使其走上正道。他认为教人先要看学生的才能品质,再看志向。而后看努力与造诣如何,所以教学的方法也就因人而异。“曲尽人材,知这悉也,……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者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施教,要就其“可  相似文献   

7.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是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之说的。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教...  相似文献   

8.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9.
做个好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我们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如何做到“更好”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的功能和职责角度看,老师就是要给学生传授学业、启迪智慧、解答难题,韩愈的概括无疑是至理名言,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广博的文化基础和教育科学知识。《学记》早就指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教师的道德素质体现在教学的点点滴滴。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种重要著作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易“未成可成,己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所教”两个方面。王夫之认为教有教之理,学有学之道,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师受”中,大有学问。本文初探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以批制继承其教育遗产,并作为对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难当”这是教师们真实的惑受,也是教师们深深的焦虑。的确,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素质要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怎样做才能牢牢地把孩子们吸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任务呢?其实.孔圣人早巳给了我们秘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2.
天下成大局、成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天命,可是我个人的经验是,光有善心不足以成事。天下大事往往都坏在两种人手上:一种是固执成见的君子,一种是邪见的小人。君子是因为他固执“道”而不得“术”,轻视“术”;邪见的小人拿了“术”就滥用,不用“道”,所以我常常觉得“道”跟“术”是不可偏废的阴阳两面。  相似文献   

13.
李维花 《农村教育》2007,(12):25-26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并克服缺点。  相似文献   

14.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5.
1.评教者过于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教师过分追求“形似”,从而使教学的本质被异化、扭曲。“评价新课堂,要有新理念”,是现如今许多中小学评教人员不成文的评教信条。与之相适应,“教授新课程,要有新理念”也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的教育信条。然而,许多人对“新理念”的理解浅尝辄止。许多中小学校领导当谈到评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课堂上有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17.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要达到很高的造诣.进人精深的境界,必须以“道”去“自得”.当“自得”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左  相似文献   

19.
王华 《考试周刊》2010,(21):64-64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科学家作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