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在1912年发起“意象派”并推行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在接触并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后,庞德将其归纳成集,也就是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在创作《华夏集》过程中,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后期的创作中对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等均做了大胆的创新。而这种影响在《华夏集》中已初露端倪。本文试通过分析《华夏集》的艺术特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庞德的意象主义与其译诗《华夏集》的关系.认为1915年庞德的译诗《华夏集》出版,中国古诗由此进入英语诗歌,其鲜明的意象元素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进一步提供了实践支撑,为意象主义添加了营养及活力.  相似文献   

3.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豪感及其对惨痛历史的铭记,对苦难现实的抗争和对"白人至上"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韵律     
本文着重论述了诗的韵律.它分为四个部分:一,诗的基本形式--音步.第二、第三部分分别以实例分析韵律在诗中的具体运用.第二部分以"湖畔派"的魁首威廉·华滋华斯的民谣体<露丝>为例,很自然地创造出在远离喧嚣的都市的乡间小道上沉思的意境.第三部分以继华滋华斯之后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碎裂,崩溃,碎裂"一诗为例,它的特点是节奏快、爆破多,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典范.把诗人悼念亡友海拉姆时那种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诗歌韵律的阐述,探讨如何欣赏英文诗歌并从中获得乐趣.  相似文献   

5.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马太·安诺德这样评论华滋华斯的诗歌创作:“我说过,自然仿佛从他手里接过笔去,用它自己的,赤裸的,纯净的,洞察的力量,替他写诗。”“这好象自然不只给他诗的内容,而且替他把诗写好了。”这的确是对华滋华斯自然诗歌的最高评价。在华滋华斯描写自然的诗歌中,充溢着一种对自然界万物生机的诚挚热爱,这些诗歌是英诗中把  相似文献   

6.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协与王粲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抒发的情感都充斥着忧患凄凉之情,而且还体现在诗歌的意境和词采上.张协的"华净"诗风,主要体现于诗中对景物的描绘.景阳<苦雨>诗最能体现其"巧构形似之言"的特点.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张协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笔者认为钟嵘对其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8.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3,(13):20-21
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是从古到今,特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译者的地位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为了达到理想的诗歌翻译效果,在翻译手法上,大胆采用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类似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及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处理汉语诗歌英译。本文以翻译家韦努蒂译者的显性为理论支持,从译者的显性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意象和句子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2,(31):23-24
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和翻译家的庞德于1915年出版了轰动西方文坛的《华夏集》。本文将翻译目的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庞德《华夏集》中的选材、编排和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庞德的《华夏集》是结合时代背景,为了改革当时诗歌风格的译作。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歌继承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向前发展,已达到更高的成就:“(?)华极盛,体制大备”(《唐诗别裁》凡例)。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高峯。他继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反对齐梁以来的绮丽华靡文风,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多方面向古典诗歌学习,获得了丰富的养料;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给他创作的影响特别大,这正是他对唐代诗歌的革新起了巨大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冰阳在《<草堂集>序》说:“卢黄门(藏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对他一生从事诗歌革新的评定是很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12.
福建客家文学萌芽于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郑文宝、杨时、罗从彦为代表的诗人,邓肃的诗和词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元、明时期是福建客家文学的生长期,各个客家县都涌现出了许多诗人,郝凤升、赖世隆、丘弘、李世熊是这时期的优秀代表。清代是福建客家文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文人团体,对诗文理论也有所探索,画家上官周、华喦等人的诗歌创作也堪称一绝。近代是福建客家文学的演进期,张际亮、丘复的诗歌为客家文学增添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江郎才尽”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才尽”在诗歌史上诉讼纷纭。据南朝史籍记载,其时间应在永明初年,其原因一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使他的兴趣爱好转向了史书的撰写与诏册的制作上,二是身份地位的提高使他再也写不出过去擅长擦拭描写的题材与内容;三是原有的创作特长不适应永明诗体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 ,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 ,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遒劲。其仿拟之作 ,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境界 ,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 ,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 ,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 ,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 ,善于模拟” ,刘熙载《艺概》论云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 ,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15.
词于五代兴起,盛于宋朝,衰落于元明,至清代再度中兴,词体发展的曲折过程以及远距离的观察体认使得明清词家对词史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是词论家们在不同词学主张的基础上对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构建了以各自正变观为“逻辑”中心所呈现出的互有联系而又皆具特色的词学演变史。在这一过程中,词家必定要确立“填词之祖”《花间集》的位置,本文即以词家对五代《花间集》的批评为基点,考察和分析各自不同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16.
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却生前显赫,身后寂寞。张华博学多识,奖掖后进,对太康诗风的形成功不可没。其诗风清丽靡嫚,兴托多奇,尤以《情诗》、《杂诗》为代表,"重情尚文"与文辞华美是其特色,对当时和后来的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论张华褒少贬多,这与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不可分割。其实长期以来世人都误解了钟嵘也误解了张华,我们结合张华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张华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以期对张华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颜之推的诗歌讲究艺术手段的安排,作品采用多种艺术方式,注重叙述、用典和变化句式。颜氏的诗歌不以直抒胸臆见长,而是擅长通过变化艺术手法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慨,尤其是家国之痛,作品的情调因而以悲怨为主。  相似文献   

18.
陈衍和沈曾植均为近代同光体之代表诗人。作为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最重要的诗学主张就是所谓"三元说",即学诗应该以盛唐开元、中唐元和、北宋元祐诗人为楷模。然沈曾植在与陈衍论诗、得悉陈衍"三元说"内涵并为之诠释后,又提出"三关说",即学诗应该打通"三关":宋之元祐、唐之元和、晋之元嘉。过去讨论同光体,着重在其成员创作和理论的共性特点,对其间所存在的差异,论述不多。其实,作为近代人员最多、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其内部无论创作,还是理论,都有差异,尽管他们都集结在学宋的大旗之下。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三关说"的差异,首先是学习的对象不同,"三元说"有开元,而"三关说"将其易为元嘉;其次是学习的时序不同,"三元说"是顺下,"三关说"是逆上;再次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三元说"仅局限在诗歌的范围内,而"三关说"则将写诗之功夫,拓展到儒学、玄学和佛学,即学术的范畴,同时,又与时代之现实内容挂钩。  相似文献   

19.
《冷斋夜话》在各史志中著录的卷数与现行本卷数各不相同,显然有不少散佚。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于此尚未展开工作,陈新点校本《冷斋夜话》已辑出27条,但仍有遗散。根据三部宋代诗话汇编本新辑出的五条佚文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冷斋夜话》的价值,于宋代诗词的辑补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