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焯 《文化学刊》2010,(6):120-123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可窥,统筹协调、一体化格局和产业集聚度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应该基于自然、历史、人文和制度因素为考量,创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原生优势文化资源为主的现代产业化模式,以消费新势力为主的文化新生资源的拓展与培育模式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09,(6):39-39
郭秀丽在《实践》2006年第21期撰文指出:草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必须以内容的独创性为目标。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其灵魂的产业。文化产业内容生产要素与细节的研发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资源优势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用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河 《职业圈》2006,(10):15-17
通过访谈我们感悟到,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工作紧密相关,不是割裂出来的一种特殊消费。投资文化产业,不应该就文化而论文化,否则必定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相似文献   

4.
当前,必须认清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与瓶颈:第一,文化消费需求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扩大。第二,文化消费呈现新趋势,新媒体文化消费渐热。第三,文化消费占整体消费比例仍然偏小,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第四,文化消费内部结构失衡:一是教育消费占比过大,严重挤压文化消费空间;二是文化消费层次偏低,文化价值在消费中流失;三是文化消费群体间存在差距。第五,文化消费区域结构失衡:一是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大;二是地区文化消费差距大。第六,文化消费环境欠佳:一是文化市场供求不对应;二是文化市场法治不到位,乱象丛生;三是部分消费者消费心态失衡。进而,提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的几点举措: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市场供应;第二,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加强市场自由竞争;第三,兴建文化消费场所,培养文化消费习惯;第四,发掘新型媒体商机,创新文化消费平台;第五,降低文化商品价格,调控引导消费需求;第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压缩一般教育开支;第七,开发规划节日假期,增加假日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5.
徐娜  屈晓静  骆静静 《职业圈》2012,(23):103-103
一、科技创新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百多年来,人类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形成了科技运用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电影、电视、广播等多元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文化产业的萌芽。而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让文化产业成为融合多种技术群因子的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6.
刘春玲 《职业圈》2011,(29):154-155
文化产业一词源自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其著作的《启蒙的辩证》一书中提出。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产业为满足的大众的消费需求,将文化的产出以经济为考虑,其文化产物因而被批判低俗、平庸。甚者,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与经济市场寡占,以规格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大量生产。相对的文化产品受制于市场取向。  相似文献   

7.
郑庆伟 《文化学刊》2010,(4):174-177
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产业产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科技的直接作用下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产业革命,在信息时代文化和科技互相交融,文化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科 《文化交流》2010,(1):5-11
2009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明确了“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属类,和影视、出版、动漫相并列。这就厘清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获取知识、陶冶身心、娱乐自我等对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仅能够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民众文化消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西部地区民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创产品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桂林文创产品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探讨,设计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发现,桂林文化产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文创产品市场仍存在瓶颈。为此,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要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喜好、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等多方面措施。同时,也要注意创造独具特色的产品,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普通商品中,创新文创产品。文化内涵与设计融合、多样化的产品类型、个性化设计以及生态环保等创新元素,将有利于桂林文创产品的市场表现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1.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无论是对内服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对外应对国际文明的角逐,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都迫使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1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文章首先明确了建设文化强国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指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工作核心,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文化要素的全面发展,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基于此,作者提出八项对策建议,下"硬功夫"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韩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期望推进原创内容保护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从而加强文化上的创新指导,加强公众对原创内容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版权意识的发展,促使中国文化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创新力度不够等。而辽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在产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实现辽宁从文化大省发展为文化强省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辽宁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龙舞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形势下,探究龙舞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极具重要性,为了能够更好传承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更好发展和弘扬龙舞艺术,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艺术活动与民间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更新的思路和舞台,本文从龙舞的起源与发展,龙舞道具的创新与传承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出现与发展,是为了适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对文化人才的需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高校有不同特色。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作为一所西南地区的地方艺术院校,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具有应用型和针对艺术文化管理产业两个特色。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结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专业特点、地域特点、综合教学条件的支撑,培养具有独特知识体系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必然的方向。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试图揭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周泗琴 《职业圈》2012,(26):129-129,132
一、前言 在理论界的持续论争中,美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更高达几千亿美元。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5%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人们的文化消费已占其总收入的30%左右。现在,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居出口贸易第一位。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美国文化产业的战略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交易制度的经济法视角考量,利用北川善太郎的法律模型理论分析数字时代我国著作权交易制度完善问题、我国现行数字著作权交易模式及类型,论证产业法对数字著作权交易制度规制的理论正当性。经济法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立法可以弥补现行文化产业的立法空白,同时完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以此实现我国文化事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过渡发展,创新文化业态及我国著作权交易的商业模式,构建文化产业商业生态圈,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与特征;文化产业应定位为:通过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把先进文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文章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与经营进行了探对.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踔 《文化学刊》2011,(2):173-179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仍面临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缺少文化"摆渡者"等诸多问题。因此,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竞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建构全社会参与建设新格局,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改善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