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是山水画大家、"长安画派三杰"之一的何海霞诞辰100周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协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百年海霞·何海霞中国画作品展"于11月8日在西安长安画院正式开幕.本次画展共展出何海霞作品100多件,系统地展示了何海霞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中国画作品,回顾了他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2.
东北画家中有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令人振奋,大家都想为中国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想把东北的气势、东北的风格进一步推向中国画的最前沿,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上充分展示东北创作群体的特质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丰富性。处在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遗留之中的东北画家,准确地把握和确定自身地域的文化精神,无疑对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八十年代初期,地处祖国高纬度的北疆边陲,崛起了一支冰雪画派。他们以弘扬博大深邃的北方精神、展示北国多姿多彩的冰雪自然风光为主旨,以强大的艺术阵容、饱满火热的激情,创作了一幅幅充满北方文化韵味、新颖独特的冰雪山水画作品。仅自1983年至1986年短短的几年间,就有1259幅美术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美术展览,有402幅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在美术界刮起了一阵冰雪热旋风。冰雪画派在北方大地的兴起与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历史的选择,是社会大环境对一个地域文化艺术现象的接受,反映了当代中国美术对于变革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于志学是对当代中国画有着开拓性特殊贡献的画家。他的冰雪山水画的创立,不仅表现在绘画语言上突破传统水墨画千年单一画雪的模式,而且填补了这项理论体系上的空白,形成了一个戛戛独造的“冰雪画派”。因此,他的创建与著述,他的冰雪艺术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都是当代美术史所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力图在水墨秩序上诠释这种开拓性的贡献,至于作品的结构方式、撷取题材、创造意境以及精神领域相关下的东方美学品格,将会择文另撰。我想,对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首先必须明晰其冰雪水墨秩序的原创性,如果这点尚辨浊不清,很难走近他的山水画,也无法理解他艺术创造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现代小说的创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批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无论题材选择,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流浪"的气质,代表了那个时代觉醒者的生存困境和"寻梦之旅"。研究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的流浪哲学,对探索人们的精神出路及启蒙国民之思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水墨画领域里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健康向上、繁荣活跃的总格局。以水墨语言为主体的艺术探索与社会文化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学术研究,让中国画艺术不断更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的学术定位,本届仍然是一批极具实力画家的作品展示,邀请了全国各省具有探索精神的四十八位画家,他们是:王天禾(北京)、赵绪成(江苏)、胡宁娜(江苏)、薛亮(江苏)、贺成(江苏)、赵名釜(江苏)、姚新峰(江苏)、茹峰(江苏)、徐惠泉(江苏)、徐贤  相似文献   

7.
孙剑 《生态文化》2012,(3):34-35
以山川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南朝画家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等山水美学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美学体系。宋元山水画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中国山水画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绘画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突破清代以来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一蹶不振的困境,一批山水画家大胆走向生活,通过贴  相似文献   

8.
《职业圈》2013,(13):102-103
马文典,号鬼门过客,大漠画派创始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进行大漠景物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气势恢宏、墨韵淋漓,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马文典中国画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画的山水、  相似文献   

9.
邓丽  马琳 《文化学刊》2010,(4):161-165
东北题材电视剧以方言形式传播和构建了令人瞩目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在令人欢笑的影像流动间不仅可见东北农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等等不同文化表象,也透过这些表象令人体验到东北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人们偶有的误读则时刻提醒东北影视创作应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进而传达与时俱进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这国粹在当代怎样实现中西技法和艺术精神有机完美结合,进一步展现民族风采,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家李延声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创新引人注目。李延声教授早年就读广州美院附中,而后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1978年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深造。先后从学于3个最好的美术学院,接着在中国画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画研究院连续工作20余年,有着如此经历的画家并不多见。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培养了他为振兴中国画的献身精神。他知道,绘画不分中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在人物,水墨人物画以“现代浙派”为一大劲旅,而出身于“现代浙派”的吴山明,又开创了不同于师辈的画风,贯通了传统与现代,融会了人物与山水,神韵生动,淡远空明。其意象、境界和笔墨之美,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现代浙派”中的佼佼者吴山明是“现代浙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正当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式之际,新时期对古今传统的反思、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为水墨人物超越前辈提供了多种可能,题材选择从聚焦英雄人物扩展到芸芸众生,意蕴表达从思想感情的高亢昂扬到精神生…  相似文献   

12.
提起长江三峡,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在群山峻岭、悬崖绝壁之间,一条宽广的河床,那里水浪翻卷,湍急川流。烟云缭绕,旖旎壮观。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交通商贸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画史上,以画长江三峡为主要攒攫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建国以后,随着民族统一的复兴,当代画家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吴作人等相继创作了以三峡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尤其陆俨少以古铸新描腾雾之气,品肖于神似,更令人心旷神怡。 岑学恭是二十一世纪“三峡画派”的创始人。其贡献在于:他凭着长期对三峡的酣浓情感,致力于三峡的考察与研究,完成了三峡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升华,创造了与当代大画家们所不同的绘画形式,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表现的新领域,且能影响着一大批聚集麾下的艺术者。他笔下的长江三峡、山光烟霞,葱茏碧透,林木清翠,奔流急湍。其作品笔酣墨沉,气势恢宏,豪情逸飞。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画面带来的三峡人间仙境般美感,更是生命状态无极永恒的觉悟感悟。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岑学恭先生艺术的履痕,本期的《时空人物》专栏特选辑了他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与八十年代后形成“三峡画风”的作品一并刊出,相信读者从中会得到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13.
申菡 《文化交流》2013,(8):63-65
他有着扎实的科班背景,以历史画和肖像画创作见长,用油画、中国画、素描以及综合材料等形式多次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可正是这样一位"传统"画家,近年来却又把目光投向了"不传统"的艺术形式——汉字立体化,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拓展现代植物化融绘审美理念。为了了解这"植化"旨趣,我拜访了他——在艺术天地中神飞的顾盼。  相似文献   

14.
舞蹈艺术构思是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舞蹈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和提练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虚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探索和寻求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完美的统一,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的创作基础,一个舞蹈究竟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创作的,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民间舞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三个显著的特性,即群体性、民俗性和人类文化性.民间舞创作应该拥有多元并举的局面,在"传统"与"现代"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写下当代"中国民阃舞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钢的琴》展现了特定时期背景下,下岗的工人阶级如何在自我锻造中成为一代"新人"。以主人公陈桂林为代表的"新人",其精神内涵包含着以个体和社会理想为目标的理想精神、以创造和改变为追求的实践精神、以共情和奉献为方式的集体精神。这些精神是共和国工业精神的延续和超越,也是当代工业文明与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最负盛名的画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已驰名中外。他的许多艺术见解、美术论文和教育思想在美术界和艺术理论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0多年以前,吴冠中先生就在西洋绘画民族化的天地中苦苦耕耘着。70年代中期他又同时拿起中国画的笔墨,以寻求更新更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途径。画集《寰宇觅知音——吴冠中90年代作品选》是继外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吴冠中画集》之后又一本图文并茂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成功,进而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再经孔子及其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影响着大众的思想与心理,又外显于文学创作的题材选择与人物塑造。英雄题材,在各式各样文学形式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动画英雄的发展历程,从中国英雄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主题内涵的建构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中国动画英雄的发展历史。其次,分析基于儒家文化基因的动画英雄观,儒家英雄文化圈层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和完美人性共同建构的理想人格,蕴含了儒家文化的精神追求。最后论述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与延伸。  相似文献   

19.
正吴冠中(1919—2010)是当代整合中西艺术的大家,他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个方向。为纪念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展示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不平凡人生,宣传弘扬吴冠中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突出贡献,庆祝浙江美术馆开馆十周年,浙江美术馆于2019年8月9日至9月8日举办"我负丹青"——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作品展。展览分吴冠中油画与墨彩画、速写、师友作品等三部分,展出吴冠中及其家属向浙江美术馆  相似文献   

20.
正"出彩——牛晓林彩铅艺术探索创作展暨首届未来杯全国彩铅绘画大赛作品展"6月初在浙江赛丽美术馆展出。6月10日下午,一场关于"彩铅艺术探索创作"沙龙,让很多美术老师和学习绘画的同学们感慨良多,受益匪浅。旅美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牛晓林,从专业画家的角度重新定义彩色铅笔在教学和创作上的意义,为彩铅绘画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