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16岁美国少年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街头徘徊一天两夜的故事,故事情节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少年。本文就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长日留痕》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代表作。小说将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6天的旅行经历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再现简朴、含蓄与典雅的叙事风格,以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主体视角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个人命运,通过回忆叙事的方式对他职业精神、道德境界的价值追求予以深刻拷问,书写了个人经历所造成的个体创伤和大英帝国衰落现实中的集体创伤。石黑一雄让历史与未来、回忆与现实、府邸与乡村等进行对话,运用矛盾性的叙事策略和精湛巧妙的文字表达为人们审视历史创伤和寻找自我价值提供了独特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家》主要讲述了从战场上归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男主人公弗兰克解救自己的妹妹,并和她一同回家的故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拯救女性"的模式。但是,其中的女性叙事却展现了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建立、男性拯救者形象的消解和共同达到自我救赎的多元拯救模式。本文依托多视角叙事、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的概念,以及莫蒂默的"第二故事"来探析《家》中的女性叙事,发掘作品中的女性声音和独特的女性叙事对于打破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模式、建立多元的拯救模式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华裔文坛代表人物的谭恩美以女性为观察视角,通过描写作品中华裔女主人公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关注广大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作为"夹缝人"痛苦而尴尬的生活状态,探讨美国华裔女性如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摆脱枷锁和创伤,从而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重建。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其小说具有平静清丽、宁静温婉的特点,形成了"王安忆式"的叙事风格,在叙事视角上的大胆创新不仅奠定了王安忆在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老艺术家吴冠中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虚谷活到现在,他很想请这位清代画家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中也借主人公之口说:"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样一种书,你读完后,很希望写这书的作家是你极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兴,随时都可以打电话给他。  相似文献   

7.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根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纪实节目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纪实节目的认同感、接受度仍然偏低。由五国导演拍摄的《高考2020》试图探索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之路。《高考2020》导演版(即五国导演分别执导制作版本)和国际版节目分别采取集锦式和板块式叙事结构,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在叙事内容上,节目选取世界观众易产生共情的题材,聚焦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故事,并增加富有历史底蕴的解说。在叙事表达上,该片善用"他者"视角与符号学理论,发挥解说叙事功能,符合海外受众观影期待。  相似文献   

9.
从打工文学到科幻小说,从现实主义写作到"未来现实主义"写作,王十月的创作发生了转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王十月的新篇科幻小说《子世界》进行叙事分析,即叙事内容风格化,仍彰显"爱"的主题;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使小说具有"科幻"色彩。通过对《子世界》的文本叙事分析,进而探求王十月创作转型背后的困境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国小说《单纯的真心》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炙手可热的文学作品。该小说中一个既具有文学深度又具有社会相关性的角色是“■”。“■”作为主人公,在寻找自己姓名真实含义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还揭露了被领养这一群体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真实性和情感联系的重要性。该研究通过探讨《单纯的真心》中主人公名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论证了该名字对于推进文学文本叙事和丰富文学内涵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所体现的“门柱”“灰尘”和“纹宙”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主人公追寻自我与寻找名字真实含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角度来分析马克·吐温在小说《亚当夏娃日记》中的叙事艺术,赏析复调小说在叙事结构、叙事内容及叙事时空的独特性,研究作者马克·吐温运用复调艺术的意图,探索亚当和夏娃的独立意识构建的意义,体会作者对男女平等和谐爱情的歌颂,对女性智慧及独立品质的赞扬。本文从小说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亚当和夏娃的自我意识的描写、共时性的横向艺术描写三个方面来研究复调对小说叙事构建的最基本作用,以感受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战争》用细腻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女性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生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本文在了解"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及研读和品味该小说的基础上,从主人公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两方面来阐述该作品蕴含的女性成长与反思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14.
玉堂春原名苏三,是著名京剧剧目《苏三起解》的主人公。这位名妓的故事第一次出现在冯梦龙的《情史》之中,之后冯梦龙又将其改编为小说,收录在《警世通言》里。《玉堂春落难逢夫》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才子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本文将从反叛男权与依附男权的自我矛盾与无限循环、圆形化的平面人物、情节发展的狭隘化三方面分析《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是非裔美国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 Hurston)的长篇代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珍妮·克劳福德(Janie Crawford)从年少到近中年二十多年追寻爱情的人生历程。性别问题是旅行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不同性别的主体性建构。美国少数裔女作家笔下的旅行书写就是通过凸显女性经历,诠释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重构历程。该文从旅行书写视角探讨《他们眼望上苍》中主人公女性身份建构的历程,为该部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拓展方向,从而为挖掘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这部经典作品的新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陈健 《文化学刊》2013,(5):162-167
本文尝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观照角度,阐释体现在福临身上的少年天子的本来自我、孤家寡人的现实自我和性情中人的理想自我的三重人格形态,解析因三者之间张力的失衡而导致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申丹教授提出的叙事视角理论,以选择性全知视角为切入点,分析《慈悲》中丽贝卡为颠覆男权制和建构女性话语权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进而解读叙事视角对建构女性话语权的作用,彰显莫里森普适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张之路作为一位有着文体自觉意识和读者意识的童书作家,在小说叙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其小说叙事有着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视角选择的艺术与影视叙事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叙事理论,并立足读者接受角度,对张之路小说的叙事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本当代畅销书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被世人称赞为"疗伤系小说",《哀愁的预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发现主人公弥生通过领养家庭、独居家庭和原生家庭这三个家庭的连接,逐渐找回失去的记忆,治愈童年时期的创伤,从而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苏童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的香椿树街,是新时期以后小说创作序列中极富文学地理学意义的书写,其中涉及的少年的自我想象以及苏童的少年想象,为苏童在当代文坛奠定了少年书写的坐标点。从《黄雀记》中保润偏执的少年欲望出发,观照整个少年书写谱系中的群相特征与精神表达,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被自恋情结支配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程度的个体毁灭。以血腥的暴力书写为入口,不难发现其背后渗透着苏童广袤的南方视界与深邃的少年书写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