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史上的重要现象,大量存在于各个剧种之中。作为花、雅两部代表性剧种的昆曲和京剧,其折子戏在文本形态和演出形态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文本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与全本戏关系密切,改编幅度较小,京剧折子戏则因来源复杂,在全本戏的基础上改编力度较大,与本戏之间的关系没有昆曲紧密。从演出角度看,昆曲折子戏促进了舞台演出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而京剧折子戏则影响着表演流派的形成。昆曲和京剧折子戏的诸多差异,体现出花、雅两部的不同特点,对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戏曲的多样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意义]昆曲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而曲牌是昆曲唱词的载体,集文、乐、史于一身,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研究借助多样的数字化工具和情报学方法来研究昆曲古籍的情报规律,以揭示中华文化基因的规律。[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理论和实践,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昆曲剧本《临川四梦》数据化,挖掘曲牌的分布规律,探寻昆曲曲牌的客观特征。首先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寻找适合分析的资源来源,然后验证布拉德福定律进行具体曲牌样本选择,最后将结构化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实现对昆曲知识单元的探索性研究。[结果 /结论 ]昆曲曲牌遵循布拉德福定律,选取核心区的41个曲牌,按照可视化词式结果分成基本一致、求同存异、主次结合和百花齐放4类,发现同一作者在曲牌词式使用的差异性,为昆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清代苏州曲家、曲师和教习等曲学人才资源密集,但这三者的概念界定历来模糊含混,三者之间以及三者与梨园唱演之间的关系均需进一步梳理考辨。除此之外,曲家、曲师和教习的梨园地位和生存差异也值得深入辨析。通过清代苏州曲家、曲师及教习之间的关系考辨,可以揭橥清代苏州昆曲人才资源在剧种声腔史中的重要影响和梨园地位。  相似文献   

4.
武生是京剧的重要行当之一,很多武生剧目都取材于清末民间的武林故事,武生表演中的很多武打元素也都取材于清末民间的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5.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撰写,为此庆贺.文章从"吴门"的话题入手,考辩了对昆曲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阐明了它在实践和历史上的况貌及发生与发展,概括出了:一曲"水磨调",包容了上下千年的南北曲,建立了中国曲牌体戏曲音乐的体系,唱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谱写出了十六、七世纪光耀昆曲的人文精神,同时奠立了中国戏曲独具于世的表演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昆曲宫谱自《纳书楹曲谱》起,始有笛色的明确标注,这在昆曲宫谱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后世昆曲宫谱笛色标注上的革新开创了先例。《纳书楹曲谱》中历经百年的昆曲笛色演变,既有局部微调型,也有整体改动型,代表了昆曲剧目笛色变迁的三种不同方式。《纳书楹曲谱》的笛色演变,从根本上是昆曲宫调与笛色严整而又灵活的对应关系的体现,同时也与昆曲家门、戏剧情境有一定关系,始于宫调,终于昆曲作为戏剧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所收之《长生殿》(时剧),作者"四乐斋主人"即道光皇帝的亲孙子、敦郡王奕誴的第四子爱新觉罗·载瀛。剧本的收藏者"退庵居士"是清末著名京剧票友文瑞图。此剧虽剧名沿袭了洪昇的《长生殿》,但却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剧本基本采用乱弹本的七字句、十字句,未使用俗曲曲牌,故而非"时剧",亦非昆曲。  相似文献   

8.
《夜深沉》作为一首著名的京剧曲牌,被成功运用于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舞剑》的伴奏中。该曲经常在国内外的音乐会曲目上,被众多演奏家所演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该曲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其音乐在表现人物心理变化方面具有深刻的意味也是该曲成功的一个最大的原因。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京胡、弦子、月琴等"文场"旋律乐器和板鼓、大锣、铙钹、鼓等"武场"打击乐器的合奏为戏曲进行伴奏。该曲牌被成功地改编为京胡、二胡、古筝、琵琶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演奏形式被改编为合奏、重奏、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成为一首家喻户晓得器乐作品。本文拟从曲牌伴奏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曲牌《夜深沉》所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昆曲表演的虚实处理艺术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性"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指采用虚拟的道具和背景、程式化的表演以及演员演唱填充舞台时间和空间的空白,进行形象塑造和生活再现。昆曲的改革和创新不应该违背昆曲表演的美学基本特征,否则对昆曲遗产保护将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京剧,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它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诞生于北京的。在二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京剧艺术家历尽艰辛,锐意进取,形成了以“四功”、“五法”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演出剧目极其丰富、舞台表演极其精雅、艺术人才极其齐全、内外影响极其深远的艺术瑰宝,被世人公认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 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中。一出京剧,就是一段中华民族的编年史。在京剧表演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无论是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服装、脸谱……都…  相似文献   

11.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相似文献   

12.
京剧历史源远流长,从它形成到现在大约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它是传统戏曲中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布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剧种。 毫无疑问,京剧是我国最珍贵的传统艺术之一,它以其写意的表演特色和包容的艺术形式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国粹。那么,如何保护这门古典艺术,如何去继承和升华它,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去弘扬它呢?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世时曾经出访美国作巡回演出,当时引起全美轰动,可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既然有世界级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义责王魁》是京剧艺术大师、京剧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晚年创作和表演的最后一出麟派剧目,也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戏剧。为了演好这出戏,周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编导,亲自出演,尽最大的努力,吸取京剧艺术中其他流派的表演长处,融会贯通,将麟派的唱、做、念、行等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在剧中,周信芳先生将老王中塑造成一位刚正不阿、善良严明的艺术形象,他忠诚正直、嫉恶如仇,对王魁忘恩负义、喜新厌旧、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痛加斥责。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和高尚品德,给人们以极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昆曲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是流行遂昌民间的一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农民演奏为主体,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的昆曲曲牌,并以"工尺谱"传承习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得以传播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5.
"京剧进课堂"、昆曲《牡丹厅》唱红了大学校园……几乎被大家遗忘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戏曲,近年来似乎又开始火起来。然而,要让古老的戏曲文化走近现代生活,光靠一时的宣传和少数部门的提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的唱腔、内容、表演程式等专业内容,现代人比较陌生,接受  相似文献   

16.
郑淑玉 《东南传播》2016,(10):29-30
数字典藏是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台湾地区十分重视戏曲文物数字化工作。除了《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京剧文物馆》等中国传统戏曲典藏数字化项目,台湾本土戏曲(如布袋戏、歌仔戏、傀儡戏等)的数字化典藏也成绩斐然。台湾地区戏曲文物数字化工作的最大特色在于数字典藏与加值推广并重。  相似文献   

17.
董菁 《新闻爱好者》2012,(12):81-82
戏曲电影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之一,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片段纪录片《定军  相似文献   

18.
王凯 《新闻世界》2006,(4):54-55
红豆馆主溥侗 溥侗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欣的孙子,宁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因排行老五,故人称“侗五爷”。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由于他化素养深厚,且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学,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9.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最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对比古今作者、评论者、演员及观众对待昆曲的态度后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昆曲创作与演出的重视程度近于苛刻。目前虽然昆曲入遗十年,但经典剧目传承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古人对待昆曲创作和演出的态度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