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对麦克白的既往评价中,一类观点将其看作权力欲望的奴仆、杀人如麻的恶魔,进而批判他的血腥暴行;另一类观点将麦克白看作伟大的悲剧英雄,歌颂他突破束缚的壮举。笔者利用黑格尔美学中的“理念”和“情境”概念,对照辩证的正—反—合三阶段,具体分析麦克白在不同情境下的动作,辩证地提出了对于麦克白人物形象的人文思考,得出对其形象的辩证认识:既非恶魔也非英雄,作为一个人,麦克白有着强大的自我意志和对人类的高贵认识,不懈追求自由和超越,但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毁灭了自己,也折损了人的高贵。  相似文献   

2.
唐文治先生晚年发挥阳明学,希望借由阳明学"救人心"与"救国"。他对阳明思想的阐释,重视发挥"知觉"义,以此强调良知的"活泼泼",强调良知的生机、作用,对知觉的强调也使良知有了容纳西方科学的可能。他对良知的阐发,与阳明学本身重德性并不完全一致,而强调德性与知性的互动,扩大了良知的范围。他对"良知"的阐发,具有熔冶朱王的特点,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为学历程有关,也与他对性理学的理解、对当时时代的把握有关。他对阳明的思想阐发,落脚点是"理学救国"。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想要突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以"人"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把"人"这一概念用"此在"代替。"此在"就是"人"的外延,"此在"永远都反映我的存在,且"此在"无自身存在,也不可被重复和被替代。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一开始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此在"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实物,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它是一个"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一种模式,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对于"存在"而言,海德格尔首次揭示了它的自然本性,"此在"既然是一种存在,那么就只能通过它来把握存在的本质,于是就有了"此在"的世界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天理"是理学中的最高标准,是普遍、客观、永恒的"理",包括天道、物理、性理、义理四类。"良知"是心学中的最高标准,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其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将理学中的"天理"偷换成了心学中的"天理",可二者并不相同,理学的"天理"是外在于人类的,是高于人类的存在,而心学之"良知"则是内在于人类的,是人自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肖洛霍夫的著作《静静的顿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个善良、正直、率真、有良知、固执的哥萨克青年,一个始终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世界,但却渴望独立、自由和真理的探索者。本文分析了葛利高里个人感情悲剧与个人事业奋斗悲剧,并从家庭根源、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个人性格根源三个方面阐述其"三心二意"的行为特征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是我们熟知的一位人民作家,他笔下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初读《骆驼祥子》,只觉得这是一部满是悲情色彩的小说,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平常的事,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并不是少数人,书中的祥子让人心生怜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结合这部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将主要人物与整个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详尽地剖析祥子这个人物形象,以此来更好地体会老舍先生传递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7.
"欲"是荀子学说的逻辑起点,他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人的欲望,又以欲为性,分析了欲望的特点,主张人类利用"心"来调节欲望,消除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荀子论"欲"之说,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于我们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以朱学为背景,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以"天理"释"良知",进而以"良知"代"天理"的过程。王阳明主张"良知即天理",却甚少提到"天理即良知"。在其学说中,"天理"与"良知"的地位、含义并不相同。从"天理"到"良知"的转换不仅是其为学进路的变化、"觉民行道"政治方案的落实,更开启了从性其情到情其性的美学范式的转换,引领了晚明时期新的美学思潮。  相似文献   

9.
谢晋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电影导演——海外影评家称他为“当今国际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而且是一位极有正义感和人类良知的杰出艺术家。他的全部影片始终充溢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悲剧的力量和鲜明的个性。他说,“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热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我拍影片更多的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这是谢晋的宣言,也是客观的评价。作为忠实的观众和新闻记者,我一直关注着这位电影导演的作品和言行。谢晋对于我,不是一个躲在银幕背后深  相似文献   

10.
“良知”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良知是人的一种道德本能。直至明代,心学儒者王守仁又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培养方式。本文从“致良知”的含义入手阐述“致良知”的方法和意义,继而将“致良知”与当代道德现状相结合,阐述如何在当代社会独善其身,从而改变社会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1.
金燕子 《职业圈》2004,(11):16-17
一提到生日,自然就让人联想到蛋糕、卡片和花篮等生日礼品.然而,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日礼品,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那么,有没有一种更特别也更有意义的生日礼品呢?朱志豪就从旧报纸里发现了金疙瘩:他包装"生日报",闯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掘金之路.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一道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和推行干部制度改革的"圣旨",他至今仍然还是成都市大邑县乡镇企业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如果不是当年那个义无反顾的决定,他至今还过着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报刊、喝茶水,工作上没有太大压力且生活平淡而舒适的小日子;如果不是当时那次破釜沉舟的抉择,成都市铸造行业里或许就少了一员披荆斩棘的大将。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经历、付出以及收获……他就是四川省祥业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许祥,他中等个子,衣着朴实,语言内敛,如果不经人介绍,你很难看得出来他就是那个在"成都市机械铸造帝  相似文献   

13.
《萧萧》是满含悲剧色彩的作品,尽管沈从文依旧用田园牧歌般的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但是在这美好的背后却满是不幸与悲伤。萧萧对人事的不知使她一步步走向了不幸,而在萧萧之后,又不知有多少人在不良文明的驱使下,在自身的蒙昧中走向同样的结局。在这悲剧书写的背后,既有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理性体察,也有他对民族文化的矛盾与担忧。  相似文献   

14.
周瑜这个人物在正史当中属于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形象,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其变为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极强的人。作为小说形象的周瑜显现出性格悲剧以及命运悲剧。导致周瑜悲剧性的因素有:《三国演义》二元叙事结构、历史真实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错位、周瑜自身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正是因为周瑜强烈的悲剧性,才使他的形象变得异常丰满,具有了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畿(1498—1583年),字汝中,别号龙溪,浙江山阴人。王畿从学阳明较晚,但他是师门中悟性天分颇高者,与钱德洪一起深受阳明的赏识,被称为“教授师”①;又因学术上的建树,与王艮齐名,并称二王。他一生致力于宣传“致良知”学说,以良知立论,不加掩饰地援...  相似文献   

16.
以曹雪芹的生活年代为主要时间坐标,将贾宝玉的言行举止特征与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比勘,可以对宝玉的文化性格进行大致定位。从宝玉对"四书"的推崇可知其思想仍然以宋学为主,宝玉反对科举的文化意蕴在于对程朱理学造成的主体与天理、知识与行为的背离提出质疑。从这一点上讲,宝玉反对的只是充满逻辑矛盾的程朱理学。从贾宝玉热衷更改丫头名字、私改称谓及对《诗经》的定位判断,可知其文化性格倾向于阳明心学,也就是遵循良知的引领,追求名实相副。但宝玉除了保留阳明后学"本体派"的激进色彩,他对格物致知也保持着天然的动力和欲望。综合考虑,笔者倾向将宝玉的文化性格定位在修正后的阳明心学体系上。  相似文献   

17.
每次从法国回国休假都有人问我,法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问题的确很难一言以蔽之。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进入互联网和智能通讯时代,北京和巴黎之间只有1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要是法国的"协和号"超音速飞机没有停飞的话,那么至多3个多小时足矣。令人遗憾的是,法国人同其他西方人一样,对中国的了解似乎依旧停留在遥远的过去。我想,这倒不是他  相似文献   

18.
前年春节在回国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素质.这是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由于我已经私下认定这位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外交官"素质不算高",所以连他这样的人都说中国人还不配做大国公民就给了我一些刺激.  相似文献   

19.
王登亮 《职业圈》2008,(1):81-81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能用语言所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努力塑造出色的员工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79-182
初识牟心海先生,其素朴、严肃而又平易的外表,很难让人寻得通常印象中诗人、省文联主席的标志性特征。但读其诗,品其艺,访其人之后,你会从心底确认——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在诗坛、艺海都能齐驱并驾的满族诗人。他让我想到雪莱给诗人的定位,诗人是最快乐、最善良、最聪明、最显赫的人,他们要写出最高的智慧、快乐、德行与光荣。牟心海虽称不上“最显赫”,但纵观其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和生命轨迹,冠以最快乐、最善良、最聪明的头衔,并不为过,可以说他为雪莱的观点作出了自己的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