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名称 ,道教斋醮在世界宗教祭祀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斋”、“醮”内涵的辨析 ,认为道教灵宝斋法、正一醮仪的产生 ,不同斋法、醮仪的配合使用 ,使道教具有完备的科仪格式。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 ,斋醮仪式成为国家祭祀大典 ,并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道教斋醮具有济度、祈禳的宗教功能 ,斋醮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 ,它充分显示宗教仪式象征的特质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元燃灯习俗是中国传统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演变定型为当今元宵节文化样式的历史步履,可以看到先秦帝王"庭燎"、"祭祀太一"仪式、汉代西域佛教及百戏杂技输入、隋唐胡风"灯轮"形制等儒佛道多元文化渐次融入、共生融合的现象。本文欲以提出:汉唐丝路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性质,这对当今建设"一带一路"新文化,应具有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族文化中的关公信仰自传入蒙古地区之后,逐渐渗透到蒙古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蒙古佛教寺院每年定期举行关公祭祀仪式来纪念关公及众眷属,对于僧众、民众来说,关公祭祀仪式有着不同的宗教体验和心理体验。基于此,本文从宗教学、社会学角度探析蒙古佛教关公祭祀仪式的功能,并阐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保留民间风俗仪式,并不是不分良莠,什么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上也办不到。比如口承文学的各种样式和一些形态类文化事象(如民间舞蹈),原先大部分体现在祭祀仪式之中。而这些祭祀仪式又往往是娱神祭神、祛邪禳鬼活动,其舞蹈和巫术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仪式应该是以娱人为主,祭祀娱神只是让人获得精神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因此,就不能老强调"原汁原味"而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传给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对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观念以及由"礼"与"仁"所构架的整个儒家思想体系进行分析可得知,孔子一方面是借鬼神祭祀来恢复"周礼",进而维护周代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孔子又将鬼神祭祀转化为了一种不需服从于神的个体的人格自觉、道德完善与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6.
"二月二龙抬头节"文化节是北京高碑店村的一项文化品牌活动。从2012年恢复以来已经举办了七届。文化节主要有祈福活动——祭祀龙王、行香走会、学童开笔礼、漕运放生、二月二家庭习俗、民间手工艺以及二月二习俗展览等活动。该节俗活动已成为高碑店民众一年一度开启新年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周边村里社区居民聚会的时间节点,每年定期的举行公共仪式增进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节日习俗已经融入了社区生活,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本文将通过几年的跟踪、调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二月二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社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追溯到原始祭祀活动。在原始祭祀仪式中的乐舞被认为是人与神灵沟通的语言,也是群体意志的外化体现,这一古老的语言诉说着中国人的文明和智慧。先秦遗俗西和乞巧乐舞仪式传承至今,它用鲜活生命歌唱着远古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仪式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揭示社会、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皖西北"剃辫子"仪式的功能和形式以及受众也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产生影响。基于笔者的实地观察与对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本文将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仪式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略论“江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文化学刊》2008,(6):112-118
目前,学术界对"江淮文化"的命名和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江淮文化"主要是指在江淮这个特定地域内所形成、聚集的系统文化,为此,必须从时空统一的视角,结合"江淮"历史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去对"江淮文化"的内涵和总体特征,做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荀子·赋篇》不作于齐国,而是荀子居楚多年以后浸染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从语体上看,它是庄重典雅的仪式性话语,不同于文献记载中君臣之间实际进行的说隐。《赋篇》带有明显的问卜遗迹,很可能是巫觋以时下流行的娱乐活动说隐对先王、先师举行的娱神祭祀。篇末《佹诗》和《小歌》相当于楚辞乱曰,是祭祀仪式的赋诵结束语。荀子虽是旗帜鲜明的唯物论者,但他并不一味反对巫卜,而是将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纳入其礼学体系的构建当中。荀子居老兰陵讲学多年,将当时发生在楚国的某一次娱神祭祀仪式笔录下来,即为《赋篇》。  相似文献   

11.
申小红 《文化学刊》2012,(1):120-127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自习近平提出民族自信后,国人在生活、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浓烈的民族自豪感。2016年春节开始,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收获着中国年的幸福,而其中大部分的活动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全国各地欢度春节的活动中仍然不乏"形式主义",市场的文化销售、文化服务、文化传承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年的需求。鉴于此,笔者经过梳理,根据现状提出几点拙见,目的是推动"年文化"真正向"文化年"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开封尉氏丧葬礼俗中的犯七习俗与"浇旗"仪式,婴儿祈福"结疙渣"习俗与"卸枷"仪式这两个习俗的由来,论证"浇旗仪式"是"交七"的谐音联想,"卸枷仪式"是"卸痂"的谐音联想,揭示民俗语词理据探求在考证仪式由来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茶果节"是高要市宋隆河流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信仰内涵已逐步淡化,拜祭仪式亦趋简单,但"吃"的特色仍旧凸显。"茶果节"的复兴是由于其在当今仍具有调适身心、延续认同、促进交往、活跃经济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17.
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豪族大臣势力蹿升,号称"中兴"的周宣王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多有赖于公卿大臣。宣王时期的"公卿赞歌"正是这一政治生态下的诗乐制作,但它与盛周时的"仪式乐歌"已大异其趣,象征着西周王朝礼乐的畸变,主要体现在:"公卿赞歌"以赞述公卿个人功绩、家族历史为主,具有鲜明的私人属性;在诗歌内容和体式上,"公卿赞歌"与册命金文多有重合,带有强烈的纪功目的和夸耀色彩;"公卿赞歌"的歌唱属性变得薄弱,有可能只在家族内部的祭祀或宴饮典礼上用来赋诵,且不轻易示于外人,更不可被他人效仿或冒用,不再如盛周时"仪式乐歌"一样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公卿赞歌"的这些特征,与西周后期"变雅"所代表的诗乐发展趋势相一致,共同反映了宗周礼乐崩坏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文学中都有关于"蛇"的作品,其中塑造的蛇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英国约翰·济慈的叙事诗《拉米亚》表达了蛇妖与凡人相爱的爱情悲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仍有许多的差异。时代与文化背景不同,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也各有差异。两个文本反映出中西方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平行研究对两个文本的主旨与中西蛇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出中西蛇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探寻"红色文化"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对于青少年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借鉴文化自组织理论,分析汉中市"农二哥"诗社自组织建设历史成就与现实困境。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二哥"诗社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赋予新的价值追求与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