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薛金福 《职业圈》2012,(1):52-5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管理的艺术之道为舞台表演艺术管理提供深厚的行事圭臬。本文以易学文化为根,挖掘《易经》中的管理要义,探究其对表演艺术管理不同维度间融合、平衡的深远意义。旨在将中国传统思想根种于文化艺术的门庭里,实现表演艺术各个领域和谐良性运转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霍伟 《文化学刊》2015,(4):65-67
梁漱溟在其早期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早熟"问题,后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又将这一理论系统化。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内容进行梳理,廓清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6.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杨泽波理想人格虽然是现代哲学概念,但其思想主旨孟子已多有涉及。认真研究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与践行,不仅可以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虽然近来有关的研究时有所见,但其中很多问...  相似文献   

7.
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在2016年3月7日《中国艺术报》刊发的《加大对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一文中认为:融合中外,和而不同。在传播音乐内容方面,要选择真实反映历史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优秀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既充分融合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又坚守保存中国核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做到"融合中外,和而不同",方能真正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例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当今现代社会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并从仁政思想有助于推进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德治精神是国家治理中的思想源泉、修身思想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者的素质三方面具体探讨了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其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开拓,更是一种对存在论哲学(美学)的思考和建构。首先,通过艺术生命化方式,王国维实现了对"第一义"的追询,完成了其生命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创构。其次,王国维的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归宿是"境界",在生命存在状态和艺术哲学形态上,"境界"和海德格尔的"栖居"互文见义、彼此印证。这是因为,"境界"和"栖居"都源于"天人合一"哲思,为人的生存确立了终极性价值依据;而且,两者都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意味:诗意的栖居赋予人的存在以超越性意义,人的生命则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得以审美化生存。不过,两者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表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诗学观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重构与新生。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于"主体—本体"之自通。儒家的"天道"表现为"天时","人道"之心性本体也具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圣之时者"提供了"天人合一"在"时"中证成的可能性。"时"的内涵与情感、艺术、体知等都有关系,体现了儒学的独特价值,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底层理论基础,孕育于远古先民的实践和生产,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萌芽。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观念,也为《周易》中朴素唯物论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为中国传统命理学天命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形成进行更深层论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中心内容。基于此,本文剖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溯源,从惟天为大、性善情恶及天人感应三个角度,分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阐发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并从正反两个角度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意境不仅是中国美学、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概念。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将意境放到中国哲学的视角中,通过对哲学与艺术中的意境与意象讨论以及对中国不同时期意境的表达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界对当代意境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着重探讨了孔子以"和"为目标的中庸管理思想,将其中蕴含的管理价值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内容庞杂,思想丰富,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重在对《诗经》的核心要义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探求周人天命观的思想演变。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视天命为终极性依据,认为政权依德之有无而转移,德必系于民而后显发天命之意义,代表了中国早期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作为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歧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气是中国思想史主干范畴之一,气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至迟在西周晚期已升华为哲学概念.王充气论标志着中国古典气论已臻于系统化阶段,气论彰显出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四大哲学特质,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一般性质.张载"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哲学思辩性的空前增强.严复运用西方逻辑学知识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全盘西化"的改造,古典气论中的四大哲学缺欠终于得到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超越.但是,气一直未升华为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纯粹概念",气范畴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哲学概念在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寻找不到,"中国哲学概念"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君子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经典,后经孔子改造与设计、孔子后学的充实而成为象征仁礼兼备、修己安人、"慎独"而"中庸"、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南宋以后,孔氏后人南迁入衢,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物化象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文化,君子思想由此在三衢大地生根发芽,为当地礼仪人文教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衢州的"人文有礼",是今天"衢州有礼"的思想活水。  相似文献   

20.
陈荣捷作为20世纪中学西传的拓荒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海外传播与现代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陈荣捷的"两轮哲学"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于陈荣捷的翻译过程,以凸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主体性、民族性为基本内容,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