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一愚 《青年记者》2016,(18):38-39
目前,二次元在文化经济市场日益火爆.二次元,原是数学中用来描述二维空间的术语,在二次元中,任意一点都可以由两条坐标轴来定位.随着20世纪60年代日本以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为主导的ACG消费文化兴起,人们开始使用二次元来指涉ACG涵盖的一系列存在于二维空间的产物.依据道格拉斯·凯尔纳对媒介文化的界定,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也是一种媒介文化,不仅包括虚拟二维世界产生的商品,还包括其流通和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最初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风络,到了20世纪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有两个特点:一、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读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地理学》[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Sauer)《地理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书的发表。二战以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异军突起,文化地理学从中吸收了不少文化研究的学术营养,开始从阶级、种族、性别、政治信仰等方面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产生了以杰克逊(Peter Jackson)、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产生是与当时英国的文化研究运动、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唯物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背景以及女性主  相似文献   

4.
《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引言 国内学界对传媒文化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般地说,传媒文化研究与略早兴起的审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既有所区别,又相互交织,在当代中国的学术格局中都属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范畴. 在西方,文化研究主要是随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64年成立而明确起来的一个学术领域.在中心成立前几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以及E.P.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已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年选图书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目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五家出版社的年选图书.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并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消费社会的择优阅读、异质内容的差异认同、集束效应的奇观文化和图书出版的文化仪式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文化的崇尚和追求,历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务发展主线,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文化生产领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绝大多数单位走的是自我变革和发展的路子,而中国唱片总公司(以下称中唱)于2007年起,却开始走上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托管经营.  相似文献   

8.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中国中央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出的重要象征性行为,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于27年[1]来每年中最特别的辞旧迎新的大年夜晚上.春晚的最终固定被许多文化研究者称为是一种"新民俗":承载了传统春节文化、民间文化的时代文化的交融.春晚本身作为一个文化文本重构了传统春节文化甚至建构了国家形象和社会共同记忆.这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大型歌舞电视联欢晚会实际上是选择性地成了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9.
赵明 《大观周刊》2012,(27):22-24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斯诺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以及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对社会是种损害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于“斯诺命题”的讨论,斯诺认为产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革这种分裂。然而针对斯诺问题,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将科学史视为连结两种文化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不管是哪种解决办法,科学与人文的分裂都引起了我们深刻地反思,这种反思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两种文化的分裂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闻名遐迩的撒利多胺(Thalidomide)镇静剂丑闻调查运动是由<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起的,而撒利多胺镇静剂悲剧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当今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扣多元,并正在由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走向文化是消费商品的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沉石 《军事记者》2003,(9):66-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双休日。人们从紧张的生活中放松下来时,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状态下的人与社会关系,新闻界率先推出了适应人们阅读口味的报纸周末版以及文化周刊、生活周刊等等。于是,通过媒体传播的副刊文化,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而多元化的文化通过社会的进程与开放,获得了迅猛发展。然而,文化形态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文化形态的裂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无非两种:一是以高雅文化的艺术性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二是以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对高雅文化进行拆解。其实,这两种观点在本…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魁  董雅丽 《现代传播》2003,(1):131-133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 2 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 ,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 ,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普通大众都被裹挟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 ,正在中国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除经济领域内各种因素的作用外 ,大众传播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产生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 ,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 ,7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4.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6.
程雁 《青年记者》2016,(24):103-104
大众传媒文化成为美国的一种主流文化范式,是传媒技术进步、社会生活“泛媒介化”和文艺消费日常化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大众传媒文化的自由发展,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美国的文艺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嬗变:文艺生产的旨趣指向了世俗文化和中产阶级趣味,文艺内容迎合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文艺的承载形式凸显出“数字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文艺生产被整合进大众传媒文化体系中,资本与技术被大众膜拜,文艺作品充斥着视觉听觉盛宴和普遍的享乐情绪,而忽视了独立性思考,淡漠了终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化自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晚近中外有影响的研究,将媒介与文化两个关键词连用而形成的对现有文化现象的新表述。在中国,90年代以来这一裹挟技术和资本为后盾的同质文化,构筑了我们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倾向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mass)。总之,由传媒和文化媾合的媒介文化构成了循环的生产、消费体系,你我都身不由己地置身这种文化情景中,形成日常生活的仪式与景观。  相似文献   

18.
张万防 《青年记者》2016,(21):97-98
旧有的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之后,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政治已被国际社会所唾弃,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甚至断言,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为冲突的主要根源,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在这场“文明的冲突”的交锋中,西方尤其是美国被迫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而通过电影媒介隐性实施文化霸权,是美国话语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电子出版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于90年代初.发展起来是在90年代末。今天.我国的电于出版业.无论出版、制作、发行机构.还是载体、品种、复制量,都已初具规模。但是据统计.2001年电子出版物总量仅2396种.尚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受价格偏高、盗版严重、管理混乱等因素的制约.电子出版物市场短期内很难有大的起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那时中国大陆正在经历社会文化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急剧膨胀,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文化合谋自然而然派生出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喜剧取代了悲剧成为主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