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在前面     
张志君、张靖莹的《转型期本土电视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创新》探讨了中国本土电视在剧烈变革的历史转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本土电视资源配置创新的几种实现路径。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强势文化大行其道,而弱势文化面临生存的挑战。广告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加速了弱势文化的消亡。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理智地对待这一趋势?陈培爱、岳森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探讨了上述命题。盛伯骥的《关于收视率导向批判的批判—关于本质的追问的追问》是对本刊2006年第二期刊发的时统宇、吕…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以其通俗文化产品席卷世界各地的美国,还是英、法等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大国,抑或日、韩等急于在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重振"四小龙"雄风的小国,乃至像印度这样本土文化尚处于后殖民主义时期重压之下的国家,各国在推广本土图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姚瑶 《视听界》2007,(6):78-79
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投资较大、制作周期长、变化因素多,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绝非易事。中央电视台和南通电视台举办的第九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晚会《中华情——欢聚南通》,由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同台献艺,利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中国、江苏以及南通本土的文化特色,让中国观众特别是江苏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民观赏到日本和韩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南通江海文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享负盛名的传播教育及研究中心,尤精于国际传播、新媒体、流行文化和大中华传播研究,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广泛聚集海内外学者,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台与祖国大陆乃至国际华人华侨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为国际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在文化研究领域,他深入亚洲流行文化研究和理论建设,成绩斐然;在媒体全球化研究方面,他注重研究文化产业和在中国与亚洲的跨国媒介企业,建树颇高;在香港本土文化研究方面,他潜心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在面对好莱坞和其他国家强大竞争下的生存途径,观点独特;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他致力于培养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传播人才,理论创新……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冯应谦。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享负盛名的传播教育及研究中心,尤精于国际传播、新媒体、流行文化和大中华传播研究,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广泛聚集海内外学者,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台与祖国大陆乃至国际华人华侨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合作,为国际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在文化研究领域,他深入亚洲流行文化研究和理论建设,成绩斐然;在媒体全球化研究方面,他注重研究文化产业和在中国与亚洲的跨国媒介企业,建树颇高;在香港本土文化研究方面,他潜心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在面对好莱坞和其他国家强大竞争下的生存途径,观点独特;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他致力于培养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传播人才,理论创新……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冯应谦。  相似文献   

6.
2001年,源自法国的奥洛菲将专业的、差别化的皮肤护理文化带入中国,针对亚洲女性的肌肤特点,结合中国本土特色,精选亚洲天然有效护肤成分与法国科技完美结合,专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商品。奥洛菲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研发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新闻传媒控制模式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在这个拥有400万人口、650平方公里土地的城市国家里,汇聚了中华文化、欧美文化、印度文化和马来文化.多元就意味着"无元",因而有人将新加坡称为文化的边缘地带.[1]意思就是说:从文化上来讲,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归宿点的国家.然而,就是这种本土文化的缺失感培植了新加坡强大的融合力和创造力.自1965年建国以来,新加坡从"文化边缘"中奋起,积极进行融合,创造出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形成了独有的"亚洲价值观".显然,新加坡是个充满创造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栏目的品牌树立(1)探寻吕牌的核心驱动力,当今中国电视已经创建了三类品牌:A、强势品牌,全国品牌,已进入成熟期.求变异、求发展、求再增值;B、优势品牌——本土品牌,进入生长期,求创新、求发展、求增值;C、  相似文献   

9.
一、传媒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1.传媒生态系统的概念 传媒生态概念由来已久,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吕新雨博士在其发表的《媒体的狂欢——对台湾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中提出的,但没有明确其定义.传媒生态,顾名思义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进行诠释的概念,依生态系统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生存环境共同够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具体到文化领域,则是指不同种类的传媒组织在开展传播活动以及生存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多元化媒介环境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传媒生态,不仅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外部因素影响,还要受到其内部各影响因素的制约,是一种兼顾了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e彩纷呈大上海 记者:此次“Sybase 2001年亚洲用户大会”是Sybase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在中国本土召开的亚洲用户大会。会议选定在中国上海举行,其意义何在? 施:选择此时此地召开也是希望借助APEC和亚洲经济论坛的举行为契机给Sybase用户大会创造良好的氛围,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国金融贸易中心——上  相似文献   

11.
唐冑 《传媒》2021,(13)
千载以来传统儒学研究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但随着现代西方学术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学者为适应西方学术规范,在传播学、语言学、哲学等儒学相关研究领域往往以"他者"视角窥探本土文化内涵,这无异于"隔靴搔痒",难寻其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本土文化传播学研究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之深蕴,撷华夏文明之要义,以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建构起本土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破除"唯西方马首是瞻""食洋不化"的旧习.潘祥辉所著的《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一书以中国古代的传播媒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跨文化、跨时空背景下华夏文化的传播机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路.关于著作的整体价值评定邵培仁教授、孙旭培教授两位先生珠玉在前,兹不赘述,此处单论书中重点阐述的儒家文化与媒体传播议题.  相似文献   

12.
刘琛 《现代传播》2005,(1):30-33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文化转折,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能否实现互惠传播,以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是一个普遍关注的命题.印度作为拥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亚洲重要发展中国家,其电视业在建立互惠文化共同体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分析这一案例,可以为其它相似的民族国家保护本土文化,重新建构文化身份,谋求开放式"反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化本土性的意义不仅表明人生活的处所和环境,而且反映了人们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的自我指涉与他者认知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遗传性和传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符号性与语言性的特点,大众媒介在"本土性"的坚守与重塑中能够透过处所和身份的认知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媒介集团通过实施本土化、他者化和当代性的传播战略和伎俩,会极大的淡化本土性、消解本土性。要重建本土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和大众媒介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探寻、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竞争尺度的把握和传播战略的调整,强化和突显本土性,激活本土意识,从而改变全球文化的语境,转移世界传播的重心,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洁 《晋图学刊》2014,(1):25-29
文章以江门五邑地区本土文化讲座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为例,论述了本土文化讲座在基层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和推广发展的重要价值,分析了五邑地区图书馆本土文化讲座在现有服务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五邑地区图书馆本土文化讲座建设和发展的新运行模式和策略,统筹规划、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深入基层以及制定科学的模式建设协议,积极建立区域基层图书馆本土文化讲座资源建设共享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中国寻求文化身份: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和保持本土文化身份时的困境。中国在保护文化身份方面的努力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主要通过大众传播的中央集权式控制构建统一的民族文化;另一种是通过基层的传播和草根式的努力保存传统和本土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来自政府和草根阶层的推动力量在某些时候、某种场合会不谋而合。在另外一些时候,它们又各自为战,甚至产生一定的冲突和论争。当代中国人对文化与身份多样性的追求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重新发现和重申已经被国家追求发展的战略边缘化和未被官方版本的"民族文化"认可的中国遗产中展示的草根需求和民间努力。作者认为,这样一种基于本土的需求和基层的努力才是保护和复苏中国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林楠 《今传媒》2015,(3):63-64
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消费文化时深受西方批判性研究体系的影响,也主要采取批判取向,体现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本土问题和本土经验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和脱节,如果直接挪用西方学者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往往会陷入“水土不服”的误区。只有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建构过程历史化,了解其不同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逻辑线索,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雯  陈荣辉 《新闻世界》2010,(8):215-216
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土知识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本土知识的重要性。本土文化的延续在于代际间的传递。数字图书馆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记录本土知识的最初面貌,并通过对本土知识的收藏和整理为其传递、共享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平台。印度等国在建设和利用本土知识数据库方面的成功做法,对我国开发本土知识数据库、发展本土知识数字图书馆、保护本土知识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安体育文化的繁荣是在本土体育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为媒介,以陇右地区为缓冲,将外来体育文化与本土体育文化进行融合,抵消了文化隔离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表面上看 ,“全球化”、“现代化”似乎就是“美国化” ,以好莱坞模式为标志的美国电影运行方式、制作方式在全世界获得巨大成功 ,使欧洲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本土文化、民族视听业遭遇持久冲击。但这绝不应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欧洲视听业事实上已陷入了与美国的“交战”状态 ,可谓“不宣而战” ,但欧洲深厚的本土文化传统、欧洲人久远形成的影视欣赏口味、欧洲拥有的现代新技术、新媒体创造新的知识财富的潜力、欧洲本土人才的优势、欧洲教育产业的未来需要及世界贸易组织保护多元经济、文化的能力等 ,都将使我们坚信:优秀的、源于本土文化传统的、受到本土人民欢迎和需要的影视、视听产品 ,将是未来打赢媒体“战争”的关键。本文原著正视欧洲视听业的现状 ,提供、描摹了未来欧洲视听业崛起、发展的前景。编译者在尊重原著基础上 ,也融入了自己对“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生产这一重要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