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语文科教学生学语文,学“语”和“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合起来说是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教师如何教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年代就说过,语文课上,要学“语”习“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课文做例子,教孩子说话与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4.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句话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被当作成语使用不当的例句,原因是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以为它是“畅销”之意。《“炙手可热”的滥用该“冷”了》(《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4期)一文正是从该题说起。  相似文献   

5.
感悟语文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东升的旭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语文是雨后的花朵,鲜艳夺目,美丽芬芳;语文是荷花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光滑圆润;语文是西下的夕阳,绚丽多彩,山河增光.这些美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7.
近日,看到《现代语文》(高中读写与考试版)2005年第1期《谁“敬启”?》一文,我觉得作者的看法有问题,因而,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我看来,语文的“语”指“汉语”,语文的“文”指“文化”。这里的“文化”非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文”名词作动词用,“化”是一个词缀,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质言之,学习“语文”,就是要在汉民族语言(母语)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鹤翔 《语文知识》2006,(7):24-24
看了《语文知识》2006年1期上《“一”字当头的八字成语》一文后:颇受启发。遗憾的是该文遗漏了一些成语典故,在此略作补充,聊以续貂。  相似文献   

11.
“文”“道”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的一对概念,在引入语文教学以后,涵义发生了变化。“文”“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对其涵义及两者关系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文”“道”的涵义入手,探讨语文教学中“文”“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的“语”就是说话:说——言语,话——话语。课标讲具有适应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语文的“文”,就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即文章,就是课标讲的“写作能力”。实然,培养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即会说、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2005年11期《“身家”不是“家财”》一文认为“身家”与“家庭财产”根本沾不上边,“上亿身家”中的“身家”应当用“家财、家产、家私”等来替换。笔者认为“身家”可以指“家产”。  相似文献   

14.
语文,自1902年自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5.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痛定思痛。2001年,近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对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  相似文献   

16.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  相似文献   

17.
要教好语文课,首先要了解语文课。 过去说“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这种界定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深深渗透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直至现在还居于统治地位。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学、考试都向术语概念、技术技巧倾斜,完全抹杀了外国人学汉语和中国人学语文的区别,出现了严重的重“语”轻“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了《内蒙古教育》2005年7期李化中先生的《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应用》一文。此文针对《内蒙古教》2005年3期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用与应试》一文而作。文中反驳了王从先生的语文教育“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两种学说,最后得出,语文教育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9.
崔巍青 《学周刊C版》2010,(5):106-107
早在1985年,淮北煤师院中文系、中教法教研室金海侠副教授依据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继承前人“评点法”的精髓,结合系统论原则和语文教学实际,创立了“文眼导读教学法”。此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它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也许它是个普通的词语,也许是一个优美的句子,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展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地方。教师应把“文眼”作为一个板块来设计课堂教学,队点带面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文本的精华成为课堂的精华,成为课堂教学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人与“文”对话的动态过程。人对“文”的输入是阅读,人对“文”的加工是积累,人对“文”的输出则是口语交际和习作。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输入(阅读)是先导,是决定输出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由此决定了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