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胡继峰 《考试周刊》2010,(27):25-25
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梦境表达心境美;二是梦境蕴含志向美;三是梦境潜隐向往美;四是梦境创设情节美;五是梦境反映现实生活美;六是梦境具有创造美;七是梦境体现空灵美。  相似文献   

2.
“三言二拍”{对唐传奇梦意象的借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中创作出了许多有吸引力的梦境,即虚实互渗梦境、奇隐语预示梦境、慨叹人生梦境等。这些梦境描写是在借鉴了唐传奇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创作出来的,其把梦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梦境描写具有典型性的叙事特征,在文本中对梦的叙述编排是作者有意识行为。其中,梦境文本的所指和能指,即梦境文本的概念和形象,实际上指的是梦境文本的图像和隐喻。梦的解读可以说是对图像的解读,或者说梦的叙事即文本中的梦境描写,就是图像叙事。在叙事理论中,故事时间是情节推进的线性时间,而叙事时间是情节的表述时间。梦境文本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存在多种类型,且需要对差异类型进行分析。从语式来看,梦境文本具有的是显示特征,而不是讲述特征;若是从语态来看,梦境文本的特征,则具有叙事主体和故事主体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讲述故事是人类追求意义在存在论层面的表现。中国古人善于讲述梦境故事,以之寄托理想,表达醒悟,劝导世人。通过对《南柯太守传》等梦境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梦境与小说都具有人文精神特性,都是寄寓理想和传达人生感悟的载体。梦境给予故事多层次特性与空间,梦境产生了双重人物与双重时间的文本现象,梦境创造了"我是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西方叙事学的"不可靠的叙述者"概念与梦文化"醒觉之辨"的结合与对应,可在文本内外融合中获得视野更开阔的理解:梦者与醒者是相对的,梦境与梦境之外互为存在,认识无止境,醒觉也无止境。  相似文献   

5.
美国电影《盗梦空间》的上映掀起了国内讨论梦境与现实的高潮。该电影中对梦境的解释与中国文化中梦境的解释有所不同,体现出了中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根鸟》是曹文轩继《草房子》、《红瓦》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力作。《根乌》是一部阐释梦境的寓言诗似的长篇小说,作者构建的梦境包括了三部曲:一、梦因;二、梦境的追逐;三、梦境的隐遁。  相似文献   

7.
在俄国文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成就而著称于世。其以梦境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全新的开拓,是对传统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突破。他之所以钟情于梦境描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往作品的梦境描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寻了梦境描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作品中的作用,并深入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钟爱梦境描写的创作缘由。  相似文献   

8.
梦境描写在《红楼梦》中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梦境描写能够发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中隐性的一面;梦境描写使模糊状态的性格更加清晰化,使现实生活中已显现的性格特点得以强化;梦境描写可以更深层次地审视和评价人物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9.
梦境描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由于多数梦境描写偏离现实,充满荒诞迷信的色彩,过去人们对它的评价通常不高。“三言”、“两拍”中写到梦的故事多达六七十篇,占全部篇数的三分之一强,但少有人对其梦境描写作直接研究。虽然这些梦境描写大多只是散落在许多故事之中,通篇描写梦境的故事不多,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叙事功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董迎春的诗歌当中充满着对故乡的爱恋,这是他的梦境;也充满着对世俗的愤懑,这是他的醉境。不过他的诗歌梦境与醉境并没有截然分开,他的情绪总是在梦境与醉境之间挣扎。  相似文献   

11.
伍大福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6):42-45,55
梦境描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由于多数梦境描写偏离现实,充满荒诞迷信的色彩,过去人们对它的评价通常不高."三言"、"两拍"中写到梦的故事多达六七十篇,占全部篇数的三分之一强,但少有人对其梦境描写作直接研究.虽然这些梦境描写大多只是散落在许多故事之中,通篇描写梦境的故事不多,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叙事功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罪与罚》是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以梦境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成功的尝试,可以说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的梦境就是贯穿《罪与罚》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因此,对梦境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是一位深受俄罗斯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因此,对这些梦境进行分析又不能脱离俄罗斯传统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宫廷痛苦生活的回忆,学界意见不一。“天姥”梦境雄浑壮伟,代表了诗人极度丰富的生命体验;诗人从梦境中苏醒,获得了超越世俗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4.
作为“梦幻叙事写作”长期的探索者,河南作家张鲜明惯以文学记录的方式,回忆并转述自身的梦境经验。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再现梦境中的怪诞景象与自我处境,揭示在当代生存中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状态及其寓言主旨。就写作技巧而言,他的“梦幻叙事”作品具有题材、体裁与风格意义上的探索性质。他描绘的梦境景象以隐喻的修辞形态推动着情节演进,维系着事物间的关联。从他独特的梦境修辞中,读者可以窥见梦境思维的独特逻辑,从而获得“无意识”对我们认知现实本质与自身存在的特殊启示。  相似文献   

15.
《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共有六处,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物塑造上,揭示了人物的潜意识心理,丰富人物形象。陀氏的梦境构筑技巧与弗洛伊德的梦境运作理论极为相似,小说中异想天开的非理性梦境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物的理性思想。在情节上,这些梦境描写具有复调性。梦境成为人物自我意识间对话的场所,人物思想的载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梦境成为建构小说双层结构的关键节点。小说在表层结构上呈现出信仰——叛逃——回归的圆形路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童年之梦和"末日之梦"成为这个圆形路径建构的首尾相接之处。在深层结构上则显现为具有未完成性的二元对立结构,陀氏将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的未完成性隐藏在小说最后的"末日之梦"中。  相似文献   

16.
梦境、幻觉描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作家通过对人在梦境里、幻觉中产生的感觉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某种心境、意念,特殊曲折地反映客观,加强艺术效果。人物的心理用梦境和幻觉表现,能增添抒情和浪漫色彩,梦中或喜或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18.
梦境传送器     
2678年,我已成为一名睡眠研究专家,而且还是这方面的发明家了.我关于睡眠的发明,像沙漠中的沙子一样,数也数不清.最近,我又有了新发明——梦境传送器. 所谓梦境传送器,就是通过这种装置将自己的精神意志传送到另一个人的梦境中,从而进入别人的梦境.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一项新报告,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将有可能记录下人类的梦境并加以解释。他们称已经发明了一套可以记录大脑高级活动的系统。莫兰·塞尔夫博士告诉《自然》杂志:"我们希望能解读人们的梦境。"此前,了解人类梦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人们做梦之后,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询问,然后试图加以解释。塞尔夫博士希望,最终做到将人们对梦境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着大量奇异诡谲的梦境处理,从巴赫金梅尼普体理论中关于"精神心理实验"的论述来看,这些异常的梦境艺术首先营造了一个与现实对立的极具自由性、流动性的异质空间。其次,梦境使得个体的完整性破灭,从而令文本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具有了很强的对话性质。同时,梦境文本中特殊的诙谐成分通过其强烈的双重属性向读者揭示人间的真实面貌及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