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翔 《语文学习》2020,(4):48-51
作为泰山人,我对《登泰山记》一文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读着“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之句,就感觉特别亲切。这大概就是一种家乡情愫吧。  相似文献   

2.
姚鼐的《登泰山记》初读之,总觉得有些索然寡味.但又频频见诸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其深层次的东西吗?带着这个疑惑去重读,果然看到了其勃勃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登泰山     
星期六下午,爸爸妈妈要带我去爬泰山,我好高兴。登泰山一直是我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现实了。  相似文献   

5.
李健吾散文《雨中登泰山》一直为人称赏,人们称赏的是它选材和构思的独具一格。笔者以为,这篇散文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是作者的心性之作,这篇不长的文字烙着作者人生历程的印记。李健吾曾说过“我是一个快  相似文献   

6.
7.
8.
登泰山     
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说。泰山为五岳之尊,我早就想到泰山一探究竟,今年暑假,我有幸到了泰山一游。  相似文献   

9.
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因其观点鲜明,分析透辟,眼光锐利,切中要害而名垂千古,后代对其注释者甚众。然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句中的“互”字,各家均释为“交互”。义虽近是而未近确,今试为辨正。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的关于泰山的散文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无疑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它短小精悍,含蓄蕴藉,初读觉得很是一般,但细细感悟,越读越有滋味,如咀嚼一枚橄榄。以下几方面就是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体会。  相似文献   

11.
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思想意义,此文堪称游记散文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2.
13.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鄣,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相似文献   

14.
吴天佑 《语文知识》2000,(10):60-61
课文《雨中登泰山》的第七、第九自然段各有一个不连贯的句子。第七段的一句是:“我们正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了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读完这句话,就会发现最后一个分句“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由于缺少必要的时间副词“已经”,没能与上一句“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里的“还”字相照应,也没能和第一、第二两个分句中的  相似文献   

15.
16.
巧用课文插图进行作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姚鼐《登泰山记》,全文短小精悍,叙事简洁明快,其中的情感意涵含蓄蕴藉。分析姚鼐何时登山、与何人登山、为何要登泰山等问题,以贴近作者内心;深入文本的平凡字句与行文,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窥见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王妮 《教育导刊》2004,(15):25-26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上好一堂朗渎课,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有美的熏陶,记得在上高一的一节语课时,我正充满感情地范读《雨中登泰山》,听到了学生们吃吃的笑声,我感到纳闷:是不是我的发音有问题,还是读错了什么字?课后与学生交淡才知道,原来是他们从来没听过老师这样读课,觉得我像在演戏。  相似文献   

19.
以姚鼐《登泰山记》为例,探究文言游记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山水别样形态之美、阴晴雨雪自然现象之美、自然界动植物形态之美及传统文化艺术工艺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国画布局历来提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课堂教学亦应如此。要想使一堂课、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出感人的戏剧,教师就应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疾有徐、有疏有密,像一首和谐的乐曲,具有一种节奏美。“节奏”原本是音乐术语,主要是指声音的轻重缓急,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合乎一定的规律,是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节奏,节奏是事物运动的一种客观现象,也可以说是事物运动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