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娥冤》中,窦娥处于戏剧冲突的核心地位,与四类对象——张驴儿父子、婆婆、官府、天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四类对象,有仇敌张驴儿父子、官府,也有代表公正公平的天地,还有窦娥的亲人。为什么窦娥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故事渊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主要情节是写一个贫穷读书人窦天章的女儿窦端云(后改名叫窦娥)短暂一生的不幸遭遇。窦娥三岁亡母,七岁便被其父窦天章送到蔡婆家做了童养媳,成为高利贷的抵债品和换取其父“应举之费”的交换品。十七岁成婚,婚后两年多丧夫守寡,从此过着悲苦的寡居生活。蔡婆出外讨债,赛卢医为谋财赖帐在郊外将她勒死,地痞张驴儿父子乘机救了蔡婆,以此赖在她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逼她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设下毒  相似文献   

3.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嫁恶棍张驴儿,张驴儿想出了一计要毒死窦娥婆婆相逼成亲,结果弄巧成拙却毒死自已的父亲,张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诬陷窦是凶手,妄图再次逼婚.窦娥在公堂上誓死不招,最后为免婆婆受毒打而屈招被斩.  相似文献   

4.
窦娥的性格核心是其反抗性 ,在其反抗性的流动过程中 ,由于空间转移和人物的变迁 ,窦娥的反抗性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本文从窦娥对蔡婆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的反抗、对官府的反抗三种行为模式中探讨了窦娥反抗性的情感节奏。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     
窦娥3岁丧母,7岁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成婚不久丈夫去世。一天,蔡婆外出讨债,赛卢医想谋财害命,勒死蔡婆,被地痞张驴儿父子相救,他们趁机闯入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打算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投毒。公堂之上,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她含冤服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若死得冤,让血全溅在上悬的白练上,让六月飞雪遮尸首,让楚州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全实现了。三年后,窦娥父亲做了官,窦娥的冤魂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终使冤情得以昭雪。  相似文献   

6.
在指导学生阅读《感天动地窦娥冤》全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窦娥答应张驴儿的求婚,不仅可以免去“一杖下,一道雪,一层皮”的严刑拷打,而且还能保全性命。她为什么要拒绝张驴儿的求婚?在遭受酷刑时去刑场的途中以及临刑之前,她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思索了一会儿,做了以下的回答。第一、与窦娥的守节意识有关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洁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窦娥的身世十分悲苦:三岁死了娘,七岁时父亲因无钱偿还高利贷被抵押给债主蔡婆做了童养媳,随后父亲得到蔡婆资助进…  相似文献   

7.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8.
在《窦娥冤》一剧的教学中,大家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窦娥、张驴儿父子以及贪官桃杌等人,对蔡婆关注往往不够。《教师教学用书》将蔡婆形象概括为"胆小、怕事、糊涂",这无外是因为剧中她面对张驴儿父子的胁迫时先畏惧"勒杀",后又反过来劝窦娥"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最终引发一连串事件使窦娥的人生变成悲剧。这种对蔡婆的看法有些太过于简单化。在授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后来  相似文献   

9.
窦娥是个正直善良的少女,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迫于无奈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自幼便开始了一种悲剧式的生活.她受着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教导,与婆婆相依为命,独守空房.种种的生活磨炼,使她具有了一种不畏权贵、坚贞刚烈、敢于反抗的个性,她的这一个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卑鄙凶狠的赛卢医、张驴儿父子的反抗.二是对贪官酷吏的痛恨和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的封建政治抢天呼地的控诉.窦娥坚强性格的初次显露是在反对张驴儿逼婚这折戏中.婆婆迫于无奈领了张驴儿回家.一向孝顺的窦娥在这件事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她为婆婆的懦弱感到气愤,她不但拒绝张驴儿无耻要求而且对婆婆改嫁的糊涂行为大加嘲讽.如文中第一折里的《后庭花》:“……怪不的女大不中留.……她说婆婆六十岁作新娘,白白惹人讥笑.再如第二折里《贺新郎》一曲:“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这是窦娥看到张老和婆婆同吃羊肚汤互相推让时的反应.她讽刺婆婆有了新人丢了旧人,窦娥对待婆婆本来是十分孝顺的,现在居然对婆婆大加嘲笑,说明她是个有个性能独立行动的人,通过这些作者描写了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窦娥在婚姻问题的看法上,深受女子必遵“三从四德”的影响,坚持自己的贞烈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窦娥冤》‘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与他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句中的‘想用毒药’,并不是突然性的用了毒药,只是‘想’——张驴儿的打算而已。按《窦娥冤》剧情,张驴儿确实把砒霜放入了羊肚汤。‘想用毒药’与故事情节不符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历来以酣畅淋漓的曲词和窦娥这一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为人激赏。“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着深似大海的冤屈之隋。但是,静下心来想,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就是因为她并未下毒药死“公公”,却被张驴儿告上官府,做了不清不白的冤死鬼吗?如果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艺术夸张手法。三桩誓言 ,桩桩应验及鬼魂诉冤 ,表达人民的善良愿望。细节真实与否 ,不能细究。但《窦娥冤》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疑点颇多 ,不容忽略。蔡婆的年岁有疑。蔡婆被逼 ,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 ,又劝媳妇窦娥委曲求全。窦娥云 :“……你年纪高大 ,六十以外的人 ,怎生又招丈夫耶 ?”[后庭花 ]你如今六旬左右 ,可不道中年万事休。这么说来 ,蔡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窦娥七岁被父卖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五与夫成婚 ,十七岁丈夫去世 ,守寡三年 ,窦娥年岁二十。当年窦娥去蔡婆家 ,蔡婆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窦蛾的抗婚,可说是众说纷纭.而最被认可的是:窦之所以不嫁张驴儿,是受了“一女不嫁二男”的“正统思想”的影响.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窦娥抗婚,绝不是受了封建礼教的束约,相反,窦的抗婚是反封建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判逆.  相似文献   

14.
蔡婆婆是一个无意识的剥削者和心甘情愿的被压迫者。在剧中唯一的表现是懦弱、退让、妥协、忍耐 ,没有一个反抗的气泡从她的意识里浮上来。当张驴儿得知她“只有个寡妇儿 ,相守过日” ,想双双接脚时 ,她只有一句话 :“是何言语?待我回家 ,多备些钱钞相谢。”张驴儿见其不允要绳之以淫威时 ,她竟说 :“我如今拚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不是!这叫引狼入室 ,自投“驴”口。她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归结为“无奈”二字 ,把“报恩”同“舍身”联袂 ,更是糊涂疲软之甚 ,更何况所报之恩当时已有了“兽性”的腥味。她与窦娥在招赘与否问题上的争执…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跨越时空的两位戏剧创作大师。比较阅读其代表作品《窦娥冤》(以下简称《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为突出的是,两位巨匠都遵照了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一、不同人物思想性格的比照在《窦》剧中,以窦娥为代表的真善美和张驴儿为代表的假恶丑,不可调和地对立起来。窦娥,善良厚道,孝顺长辈,恪守人伦之道,为保护年老体弱的婆婆被屈打成招,赴刑场绕道后街,作鬼魂又叮嘱父亲照顾孤苦的婆婆等一系列情节,便是对她性格本质的最好注脚。张驴儿父子,是强梁逞凶…  相似文献   

16.
窦娥二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象大多数中国的女子一样,她善良,温柔而又不乏坚强,富于反抗的个性中,却隐含着委屈求全这一不能不说是致命的弱点,在她竭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同时,可悲的是也将自己用(?)座无形的“监狱”囚禁起来.她对蔡婆婆轻易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是十分不满的,但当官府严刑拷打蔡婆婆时,就宁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她受刑.她在被押赴法场斩首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蔡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窦娥和好色荒淫的张驴儿是绝不妥协的.宁可死,也要争到头、竞到底的.可是为了救婆婆,她以最大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担当了这个天外飞来的横祸,尽管蔡婆婆这个人物并不值得同情,窦娥却不惜一切地为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说,这在突出窦娥善良一面的同时.使我们也看到了她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孝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孝道夺走了这位年轻而又美丽的生命.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尽着连自己也说不清的种种义务,无怨言地做着无谓的付出.为谁而活?为他人而活,岂不太累?  相似文献   

17.
从叙事学关于行动元模式看,在窦娥悲剧诸种因素中,窦娥冤死的"冤头"只能是判处窦娥死刑的楚州太守桃杌,这是<窦娥冤>运用脸谱化的基本手法,通过桃杌声称"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言"而省略他收受金银的"行",又通过桃杌在审判中偏袒张驴儿的写意性叙述等,体现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认为桃杌是"清廉但平庸"的官吏,对"取证技术局限"和"法官的智识局限"是窦娥冤死的"冤主",都不是切合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正>窦娥,是我国古典戏剧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她善良、勤劳、安分、孝顺,具有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面对邪恶势力乃至整个黑暗社会,她敢于质疑,勇于抗争。虽然最后含冤而死,但悲剧性的结局使她的形象更显鲜明和可贵。尤其是她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强大的艺术魅力。窦娥一生命运多舛,三岁母亲去世,七岁被父亲抵债,成为蔡家的童养媳。十六七岁,与丈夫结婚。本应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岂料丈夫又因病去世,不得不与婆婆相依为命。后又遭到流氓地痞,张驴儿父子的逼婚、  相似文献   

19.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此为西晋“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张载、张协、张亢,此即“三张”。然其父之名,名传有“张牧”、“张收”之异说。其实,不少献可以显示,“三张”之父乃张牧。确证此说,有助于了解张载之生平仕历,有助于读解张载、张协之学 创作。  相似文献   

20.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