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2.
读了吴铁城同志的文章《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见《语文教学通讯》83年11期),我们觉得该文对一些名词用作动词的释义是比较准确的。但提出“用动式”的说法似乎欠妥。首先,从根本内容上来看,吴文所举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使动、意动等并不是同类现象.众所周知,文言词活用中的使动、意动等都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使动式是主语使宾语动,意动式是主语认为宾语动,为动式是主语为宾语动,对动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的意动句,是指作谓语的词由形容词、名词意动化的句子。形容词意动化的,主语(多表人)认为宾语(表人或事物)具有谓语(动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状。例如:  相似文献   

4.
话“是”     
在现代汉语单句中 ,作为特殊句式的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兼语句、连动句、“是”字句在结构上或在意义表达上与一般的主谓句不同。“是”字句通常是以“是”为标志 ,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因而也称判断句。“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应为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①韩寒是《三重门》的作者。②纳米技术是一种有着不可限量的潜力的技术。句①主语“韩寒”和宾语《三重门》的作者”是两个同一关系的概念 ;句②主语“纳米技术”从属宾语所表示的“技术”一类的事物。所以 ,句①②都是“是”字句。有些语句虽然用了“是” ,但它们的主语和…  相似文献   

5.
省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资料里,对《张衡传》中的“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是这样译成现代汉语的:“大将军邓骘对张衡的杰出才能感到惊奇”。我认为这个译文对“奇其才”的译法不准确。译文中的“对”,“感到”很难找到词义和语法上的根据。其实,在“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一句中,“大将军邓骘”是主语,“奇”是谓语,“其才”是“奇”的宾语,“奇”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上宾语“其才”,活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6.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7.
文言意动句的翻译,关键在于准确地译出表示主观感觉及心理活动的意动词。翻译由意动词构成的意动句,其基本格式是:“以+宾语+为+意动词”。然而“以……为……”毕竟是一种带有文言色彩的句式,用它来作为对意动句的理解、领会还可以,却不能用它来替代对意动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因为这种格式在有些情况下对意动句的翻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却无能为力。那么对文言意动句如何翻译呢?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除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外,还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者使宾语成为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使动关系;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动关系;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谓语动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或“向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向动关系;动词对宾语表示供给什么的供动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对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动词,除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用法外,还有一种对动用法。这种用法,是指动词对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采用“主语 对 宾语 动词”的形式。一般来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常有对动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10.
本对一些古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经常用的一些使句提出不同意见。如“吾妻之美我”的“美”并不是意动用法,而是用作一般动词;“何……之有”未必就是“有何……”之意,“何厌之有”不宜解作“有何厌”,“何”不是“厌”的定语,而是“有”的状语,庆解作“何有厌”;“君亡之不恤”并不是宾语前置式,“亡之不恤”应是主谓结构,由此还提出如何区分“之”字前的受事主语和宾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语法上有些特殊的地方,如宾语前置,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有些成语就体现了上述的语法特点,如“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代号A—(?));“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是  相似文献   

13.
一、使动、意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包含词类活用现象。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时带了宾语,可勉强算作活用———活用为及物动词。但若用名词、形…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有其固定的格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后。我们把这种典型的结构格式称之为“常式句”。但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状语提到谓语后面,  相似文献   

15.
“是”的最基零用法,是作表示判断的动词。及句法角度看,它的作用是和判断宾语构成一个动宾短语,在句中充当谓语,从表达的角度看,它是把主语和宾语联系起来,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具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例如: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 ②叙利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十二岁,是个黑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使动用法的句子在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判断使动用法时应注意使动用法与一般动词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课文《猎户》存在着不少语病,举例如下。1.猎罢论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两枝雉鸡翎。句中主语“最得意”与宾语“分得一枝两枝雉鸡翎”搭配不当,应在“最得意”后加一个“的”字,使主语变成一个名词性“的”字短语.2.他住得不远,就是那个有三棵老松树的村子,冯岗。句中语病有二:一是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宜把第一句中“得”字改为“的”,把第二句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动词后边带上两个没有结构关系的宾语,这种句子叫双宾句.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一般表示“给予”的意义,所谓“给予”,是指主语给予近宾语什么,远宾语表示的事物是从主语那里来的,近宾语因“给予”而有所得.例如“小李送我一支钢笔”里,远宾语“一支钢笔”是主语“小李”给予的,对“我”来说表示有所“给予”,“我”因“送”而得到“一支钢笔”,通常表示“给予”的动词有“给、送、教、问、赔、赠、还、递、奖、托、退、告诉、教给、送给、赠给”等.  相似文献   

19.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类活用的语言标志是:被活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