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复句和假设复句关联词交叉现象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复句和假设复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两种复句,它们之间的区别较为明显.但在上古汉语中,绝大部分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同时也表示假设关系.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存在定有其必然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2.
复句的语病往往与关联词有关.考生可以通过把准关联词这一“病征”,辨析复句是否存在语病。一、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后的内容是否颠倒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句子就是病句。  相似文献   

3.
〔问疑解难〕 1、句群与复句有什么区别? 句群与复句的组合方式相同,按照一定的语序来组合;在一定的条件下,许多复句可以改变为句群,同样,许多句群也可以改变为复句。不同的地方,可借助标点符号来区别,复句中分句间用逗号或分号,而句群中句子间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另外,在使用关联词方面两者亦有所区别。复句使用成对的关联词较多,而句群则较少使用成对的关联词。句群单用一个关联词时,一般用于后边句子的开头。如表示转折关系,句群常用的关联词形式是“……,但是……”。而复句常用的关联词形式是“虽然……,但是……。” 2、句群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类型? 句群中句与句之间关系,与复句的类型基本一致,分为并列句群、承接句群、递进句群、选择句群、因果句群、假设句群、条件句群。与复句相  相似文献   

4.
关联词多用于复句,用以表示一个复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在辨析和修改病句中,应注意关联词的误用,对这类语病要学会诊断,这里就想谈谈关联词语病出现的规律,同学们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准确地找出语病的症结,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或修改。 当我们看到一个句子有关联词出现时,就要想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联词与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位  相似文献   

5.
屈赋复句既有上下两句组成的一般复句,又有前后两行的两个上下句组成的二重复句。屈赋复句已形成一些使用固定关联词的固定格式,计有分属递进、因果、选择、并列、承接等关系的格式十种,它们有各自的结构规律、关联词特点。根据复句固定格式的结构规律和虚字特点,可考察有关异文,辨别其正误优劣。  相似文献   

6.
作业批改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用“哪怕……也……”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造句。如: 哪怕今天下这么大的雨,我们也要到校上课。这个句子略一看,似乎是假设复句,因为句中用了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其实这个句子是病句,为什么呢? 检查用关联词造句正确与否,不仅要看句中有没有用上关联词,还要看句中前后两分句的意思符合不符合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哪怕今天下这么大的雨”句中意思表明雨已下过或正在下,这就不存在假设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多重复句的关联词主要起确定分句间意义关系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区分复句层次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关联词来划分多重复句的层次。具体划法有: 一、复句的两部分由各是一组具有某种关系的分句构成,而且复句两部分在意义上互不包容,那么这两部分分界处就是第一层的划分处,具有某种关系的关联词间只能是第二层次划分处。例如: ①不俘要'得夕卜国革命史,起短②年要,得中国革命史; 并味。③否俘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起  相似文献   

8.
分析复句,不可忽视意合法。当然,也不能不涉及关联词,为使学生析句“有章可循”,老师总要分门别类地给学生抄一大堆关联词,其结果,容易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偏见,似乎记住了这些表示各类复句逻辑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区别单句复句的方法有很多,大至有五种,其中以句中有关联词来判断复句是其中之一。那么,凡是有关联词的句子就是复句吗?请看下面例句:(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以上两个句子都有关联词“只有……才”,但是例(1)是单句,例(2)就是复句。因此,凡是有关联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  相似文献   

10.
复句中的关联词,连接各分句,表示某种逻辑关系。关联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表达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表达特定的语义。由于对关联词的搭配及其意义了解不够,常常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从而产生病句,引起误解。现将几组容易混淆的关联词分述于下,以便辨别。一、“不管……也……”和“尽管……还……”“不管…也…”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分句表示无条件,“也…”表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尽管…也…”表示转折关系,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意思不一致。这两组关联词如果混淆了,就会出现病句。如:1、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法教学中,多重复句的教学是一个难点。要使多重复句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部分难度较大的多重复句,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分析,而且要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分析。对于应该如何分析的问题,现行各种语法教材上都有差不多一致的明确答案:先总观全局,抓准第一层次,再根据关联词(如果有)所表示的关系或分句间(如果无关联词)的意义联系确定第一层  相似文献   

12.
汉语并列复句根据关联词语分为平列、对比、解证三种情况,大多用互相呼应 的关联词语(也有单用的),还有不用关联词语的,是通过语义和逻辑关系来体现的;而藏语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大多单用关联词语,互相呼应的关联词极少,藏语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语有表示纯语法意义的属格助词、连词、少数副词以及具格助词或副词与一些虚化的实词组合而成的连词等。翻译时根据汉藏并列复句的特点,在译文中要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汉语中无关联词语的,在译文中要增译相应的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3.
论《金瓶梅词话》的因果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因果复句出现很早,它的发展同其他复句一样主要表现在逻辑关系的复杂化和关联词的使用及其复音化上。从关联词上来考察,《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的因果复句分两类:无关联词与有关联词。无关联词因果词,如:第10回:“众人见花子虚乃是内臣家勤儿,手里使钱撒漫,都乱撮合他,在院中请表子,整三五夜不归家”;第12回:“都是日前和李娇儿、孙雪娥两个有言语,平白把我的小厮扎罚子”;  相似文献   

14.
汉语有标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分析一直是中文信息处理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引入关联词的离析度这一概念,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对原先一些复句层次自动划分的方法进行一种补充和完善,从而为人们更好的实现复句层次的自动识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五课第二节《复句和关联词》中,第84页,编者说明复句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时,举了两段文字为例,其中对第一段文字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元曲中复句有并列类、转折类和因果类三类,语义特征对祈使句有选择制约作用:从用例数量看,祈使句进入并列类和因果类复句用例最多,多是肯定祈使句;祈使句进入转折类复句少,多是否定祈使句。就关联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并列类复句不用关联词,多是祈使句联;绝大多数因果类和转折类复句用关联词,都是一般句联。  相似文献   

17.
并列复句是初二学生学习复句关系的入门课。一般认为,并列复句是复句关系中最容易的一种,其实不尽然。应该说,掌握简单的并列复句最容易,而要掌握复杂的并列复句却需费一定功夫。关于并列复句的概念,初中第四册语文教材第91页中已有阐述。我们需要把握的特点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2.各分句分别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3.几个分句之间不分先后、主次,且互不包含。在组合形式上,并列复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联词组合,另一种是直接组合。前如:“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后如:“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  相似文献   

18.
辨证复句大概是高中语法知识复习整理过程中最不容易解开的一个疙瘩.教者也好,学者也罢,往往都被不计其数而又变化无穷的关联词搞得犹如雾里看花,很难有个清晰的印象.近年来复句专项知识虽然已经不作高考要求了,但在"正确使用词语"(考试说明)的概念下,仍然考查关联词的使用能力,而关联词正确使用的前提,则是对复句内部关系的正确判读,因而复句尤其是辨证复句,仍然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知识链上的一个必须解开的环节.笔者从事语法教学与研究二十余载,自认为是个"悟道者",撰此拙文也想来侈谈一下辨证复句这个复杂问题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复习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汉字;掌握9个生字的音、形、义;对6个多音字,要能“据词定音”。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3、认识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并能用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造句。  相似文献   

20.
划分单句复句是复句学习的重要环节。什么是单句,什么是复句,不在于句子的长短,而在于结构。单句只有一套结构中心,而复句则有两套以上的结构中心,意义上互相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组成复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的主语可以全部出现,也可以顺上下文的意思省略。分句之间的关系有的靠意会,有的靠关联词联结。这些纷繁的现象足以使初学者眼花缭乱。但是单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末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复句的分句间不能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逗号或分号,复句全句有统一的语调、统一的语气,每个分句没有独立的语调,复句的句末才可以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