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犯一种因使用赘余词语而造成语意重复或矛盾的语病。这种语病,由于习惯使然,常具有极大的迷惑性。现将词语赘余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类叙述如下。一、谦敬词赘余谦词是向别人表示自己的谦逊态度,因而在谦词里面常含有“我的”意思,如果在谦词前面再加上“我的”来修饰,就会造成赘余。同样,敬词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尊敬之意,故在敬词里面常含有“您的”意思,如果在这一类敬词前面用“您的”来修饰的话,就属于词语运用赘余了。例1我的家父今年87岁了,身体尚健康。“家父”是一个谦词,即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前面加上“我…  相似文献   

2.
讲解词语,重要的是要把词语的含义讲准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基础。所谓把词语讲准确,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讲清讲准词语在具体课文里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有正确的理解。在学生的作业中,由于他们对词义理解片面而造成词语运用上的毛病并不是少见的。譬如,我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天汾小学是举世闻名的。”“下课了,老师溜出教室。”显然,句中“举世闻名”、“溜”两词都用错了。“举世闻名”就是名闻全世界,用它来说明—个小学是大词小用;“溜”,是偷偷地跑开的意思,含有贬义,用它来说明老师走出教室就不恰当。学生这种运用词语的毛病,是与教师没有真正讲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关的。怎样把词语讲解准确呢?我认为,认真备课,教师先弄懂课文里词语的含义,是讲清讲准词语的先决条件。在备课时,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因为在一篇课文里,  相似文献   

3.
有的老师喜欢给词语简单地下定义,比如“打鸣就是叫的意思”。是不是不管什么叫都叫“打鸣”呢,就忽略了,于是就闹出了“狗打鸣”的笑话。如若我们给词下定义时慎重一些,尽量做到佐之以文,“狗打鸣”一类毛病就不致产生了。有位教师教《美丽的公鸡》一课中的“公鸡听了很惭愧,再也不夸耀自己了。他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地打鸣.一遍又一遍地催人们早起”这段  相似文献   

4.
李创鑫 《现代语文》2001,(10):31-31
“二百五”、“十三点”都是非常难听的字眼儿。一般用来骂人,表示头脑有毛病或傻瓜一类的意思。那为什么人们用它们来表示这个意思呢?  相似文献   

5.
有一试题,要学生指出“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一夜的工作》)句中“浏览”一词的意思。竟然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回答“认真地看”、“仔细地看”。这就暴露出“词不离句”教学导致学生对词义认识囫囵吞枣的毛病。“词不离句”作为一种联系语境认识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考点说明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检测频率很高的考点 ,几乎每年必考。所谓“文中”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全文 ,二是指词语的上下文。所谓“含义” ,一般指三个方面 :①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这一类词语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些代词的指代意义 ,二是指某些非指代词的具体含义。②词语在文中的临时意义。③词语在文中的多重意义。这一类词语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个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多次出现 ,而前后的意思不相同 ;二是有些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构成近义词或近义词组 ,但表达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这一方面的解题能力 …  相似文献   

7.
语言表达贵简明,忌冗赘。汉语中有一些词,它本身已经蕴含了某一意思,在遣词造句时若再出现这一意思,就形成重复啰嗦的毛病,有人把这类语病喻为“叠床架屋”。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日常用语、电视广播及出版物中屡见不鲜,严重污染了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颇有加以评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英译汉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搭配在一起,我们满以为有十足的把握将它们译成汉语,可实际上它们所表达的含义与字面意思完全不同,这就是被我们称之为“似是而非”的英语词语。在做翻译时,我们针对这一类词语,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为此,笔者遴选了一些常见的“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9.
一篇文章写完后,回过头来,自己读一读,会发现一些毛病(这里主要说的是局部的毛病,也就是词语、句子的毛病),这就需要修改. 1.修改语病的方式 (1)删去词语.例如: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这句话的"否则"和"不学习"重复了,应该删去"否则"或"不学习".  相似文献   

10.
歧义二题     
一、用微顿消除“骑墙”歧义在汉语里,某些语句的个别文字可以关上联下,通过上下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字我们把它称为“骑墙字”(有人称为“骑  相似文献   

11.
三、如何避免繁复语言简明,是我们说话或写作追求的目标之一。简明,不但是为自己珍惜笔墨,为读者节省时间,重要的是多余的话会妨碍别人对语言的理解,影响交际效果。但是,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用语繁复的现象。避免繁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避免词语重复重复是说话或写作中常见的毛病,它使语言啰嗦、繁复,甚至意思表达不清,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重复,有时是相同词语的重复,有  相似文献   

12.
扩容式反复     
一般的反复,大多是原句一字不变地重复出现。而有一种反复,只是重复出现某个词语,后一次出现时,该词的前面增加了别的词语,追加了更深层的内容,因此,我们把这种反复叫作“扩容式反复”。例如:①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14.
四字格成语常运用音节的重复来增强表达效果,这种音节重复现象在修辞上称作重言叠韵。四字格成语重言叠韵的主要形式有:一AABC式这类成语前两字重叠,后两字不重叠。如:比比皆是头头是道历历在目井井有条蒸蒸日上落落大方济济一堂愤愤不平前两字重叠,重叠部分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用以强化词义的程度和感情色彩。如“津津有味”,“津津”意思是“兴趣很浓的样子”,用“津津”形容“有味”,更突出了有味的程度,指很有滋味或非常感兴趣。又如“闷闷不乐”,“闷闷”的意思是“不舒畅、心烦”,“闷闷”修饰“不乐”,状况…  相似文献   

15.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说明》中对考生“现代文阅读”的一项要求。那么,这条要求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怎样达到?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下面试作说明。一、明确意思一般说来,“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能够理解文中所使用的词语的某个固定意义。在语言体系中,一个词语本身往往具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意义,但一旦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便只能是用某一个固定的意义。如果我们明确了文中所使用的这  相似文献   

17.
有一类病句,从句子结构、词语选用上来看,似乎没有毛病,但从词序的前后照应来看,毛病就凸显出来了。这一类的病句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前后未能形成对应的关系。例如:(1)要进会场,得看有没有通行证。(2)飞机能否安全降落,同雷达失灵关系极大。(1)句前半句只说了“要进会场”一种情况,而后面说了“有没有通行证”两种情况。应当把前面改为“能否进会场”,或者把后面改为“得有通行证”。同样,(2)句前半句的“能否安全降落”两种情况与后面的“雷达失灵”一种情况也构不成对应关系。(注意,(2)句的修改不能简单地套用修改(1)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0·1 汉语中有一部分词语是采用比喻手法选择语素构造出来的。这部分词语可分两类。一类是全喻式的,如“佛手”、“鸡眼”、“猴头”、“龙眼”、“壁虎”、“仙人掌”等,都采用借喻方式构成,以整个词显示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字面不能明显地透出实际意义。如“佛手”并非神佛的手,而是指一种柑桔类植物,因为这种植物的形状象神佛半握着的手,所以就将它命名为“佛手”。另一类是半喻式的。其中有的喻体语素在前,本体语素在后。如  相似文献   

19.
谈“族”     
近年来,报刊、杂志、网络频频出现关于“族”的新造词语,其中很多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例如:打工族,走班族,闪婚族,拇指族(短信一族),嘻哈族,啃老族,等等。我们不仅知道它们的意思,很多人还是其中某一类的成员。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值得注意。本文将从语言学方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新兴的“族”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涉及”的意思是:牵涉到;关联到。故“涉及”之后再用“到”字,就造成了词义重复的毛病。这种病句,在报刊中时有出现。例如:①节奏的松紧也涉及到呼吸问题。(1997年3月2日《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