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宇  吴月  方艾 《中国广播》2005,(1):48-50
在北国江城吉林市,程光是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广播里听众都习惯亲切地称呼他“老程”。“老程”其实不老,今年39岁,开过十年出租车,又做了两年电台节目主持人,主持两档专门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节目——《沸腾四更天——的士大联盟》和《沸腾正当午》。老程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的哥司令”。  相似文献   

2.
在北国江城吉林市,程光是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广播里听众都习惯亲切地称呼他“老程”。“老程”其实不老,今年39岁,开过十年出租车,又做了两年电台节目主持人,主持两档专门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节目——《沸腾四更天——的士大联盟》和《沸腾正当午》。老程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的哥司令”。声音“老成”、为人“老诚”的老程带着他的真诚、智慧和热情坚定的行走在电波和出租车行业中,演绎出“千名的哥抓劫匪”,“午夜寒江大营救”等一幕幕享誉全国的动人故事。老程也因此而成为新闻界  相似文献   

3.
一月八日上午,十九辆红旗牌出租车被河南鄢陵县的哥从杭州开回老家(另有两辆中途抛锚)。好多天之后,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些的哥能否最终通过这种“非常”方式逼公司再次妥协?杭州大众出租车汽车公司又将如何应对此事?事件的背后又隐含着出租司机和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博弈困局和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4.
46岁的杨孝明是重庆出租车业里少有的能写能张罗的人。2001年底,他把一份自己起草的、有231人的签名《关于主城区出租车体制改革的倡议书》寄给了诸多政府部门。此后,他试图组建出租车驾驶员行业工会、“人民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但屡屡碰壁,的哥被公司盘剥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直到2008年11月,重庆的出租车司机采用了杨孝明不太喜欢的“罢运”  相似文献   

5.
我是石家庄市运管处的,非常感谢河北交通台邀请我们还有我们出租车司机代表来参加这个会,我非常关注交通台的节目,因为有个《出租车你好》,就是《你好TAXI》,过去叫《出租车之家》,这个节目和我们行业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它是我们经常教育出租车司机的好手段,好方法,好形式,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不少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到了晚上八点都纷纷收车回家。他们不是急着回去收看让球迷失魂落魄的“世界杯”,而是要陪着同样是“的哥”的陈文海着急上火,四处奔波……的确,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哥》,说的是左邻右舍的你,是楼上楼下的我,是居民杂院的她,是所有平民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身边故事。全剧二十集,从头至尾,没有权力较量,没有金钱交易,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床上功夫。有的只是老陈家,也是百姓们自己家开门关门的烦心事:一家几口下岗了,孩子上学缺钱了,老人生病住院了,两口子不和离婚了,年轻人恋爱…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一开年,白沟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每天除了拉活做生意之外,在枯燥的的哥生活中有了一个新的乐趣,那就是开着收音机,听《白沟人家》。《白沟人家》是部广播连续剧,撷取了白沟人童小丽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从制卖泥娃娃、缝制人造革提包,到成立了国际箱包品牌企业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肇事已不算新闻,但这篇写的士司机围追肇事同行的消息却是一篇佳作,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全新的主题和感人的意境。的士是城市的一个窗口,的哥(姐)的言行往往影响城市的形象。由于少数的士司机缺乏职业道德做出缺德甚至违法的事情,如剁客、讲痞话、肇事逃逸等,造成人们对的士司机的印象不佳。其实,的士司机同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主流是好的。特别是经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教育和学习,广大的士司机提高了维护城市良好形象的自觉性,成为讲文明、守公德的  相似文献   

9.
胡志龙 《新闻窗》2009,(6):22-23
2008年11月3日,重庆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车实行集体停运,全城出租车业务中断,引起全国关注。6日上午10点,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与出租车司机、市民代表座谈,以化解的哥的姐心中的“坚冰”,电视媒体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视直播,开国内电视媒体参与公共危机应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浦东的白领大都不知道蔡嘎亮,但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他,事实上光是提到这个名字,他们就已经笑得不行了:“嘎亮啊,知道知道,他名气大得很呐。”“了不得,陈冲都来看他演出哩。”关于蔡嘎亮,的哥师傅们形容得多夸张的都有,在一些人口中,他甚至成了黑白通吃的黑老大。  相似文献   

11.
在海南三亚的6家大型出租车公司里,只有一家建立了工会;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都是由上述公司的负责人担任,日常的经费开销也仰仗着公司。当出租车司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只能“罢运”  相似文献   

12.
你好,TAXI     
每天上午9点,跑在北京市大街小巷的出租车里都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现在是‘你好,TAXI’节目时间,我是主持人梁洪……”尽管在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圈子里,北京音乐台《你好,TAXI》节目主持人梁洪已经被大家称为“梁姐”,但是,她笑着说,她外出打的还从来没有被司机认出来过。  相似文献   

13.
“打的”回家。当出租车在大院门口停下时,“的哥”扫了一眼周围环境,好奇地发问:“您,家住这儿?”  相似文献   

14.
简桦 《新闻前哨》2013,(3):92-92
本来,"的哥"一词表尊敬,显亲切,一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良好的司乘关系。一声"的哥",符合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价值认同。但是,不少媒体在用"的哥"一词时,混淆原意,如北京审理一起特大卖淫集团案件,涉及犯罪团伙收买上千出租车司机为之招揽客源。媒体报道时,标题是"收买上千的哥招揽客源"、"上千的哥拉客提成"、"上千的哥‘帮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一些出租车上,都插着一面小红旗。我以为出租车在搞服务竞赛,而这些插红旗者是表现优秀的。觉得这个办法值得赞扬。于是凭着“推断”,很快写就一篇文章。第二天,我恰巧有事坐了一辆这样的车,顺便和司机聊起来。司机说:“插红旗是为了我们公司的车子联络方便,每个车上都有……”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的哥臧勤俨然成了“草根偶像”。开了17年出租车,多年始终维持每月8000元收入的水平,这让他成为了“传奇”般的人物,“神奇的哥”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记者与臧勤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据了解,每天凌晨,臧勤都会取出出租车计价器研究一天的详细记录。“平均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是7分钟,10元起步价要10分钟。也就是说,每收入10元要花17分钟的时间成本,那么,一小时的成本就是34.5元。”臧勤向记者解释。在上海,多数的哥月收入不到3000元。“海博”出租司机小程说,自己每天劳碌近20个小时,收入最多的一个月也不过3500元,“8000块…  相似文献   

17.
《河北广播》2006,(1):10-12
几年前,相信电台的同事们都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当你登上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去河北电台的时候,伴随着发动机欢快的轰鸣,你会惊异地发现,出租车正在向电视台驶去。在你费尽口舌解释之后,总会换回司机师傅一句:“哦!电视台老院”的回答。当我们把这一尴尬当成笑话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每一个广播入的笑容中都包含着苦涩,每一个广播入的心中都在流泪。弱势、低谷几乎成了广播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首次上了北京的出租车。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出租车“每车一报”的要求,北京市的三大报与多家出租车骨干企业携手,积极为出租车司机和读者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为出租车制作了带有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徽志及出租车企业标志的蓝色报袋,北京青年报制作了红色报袋。“的士”可凭票在加油站和900多个报刊亭取报。北京市三大报首次进“的士”  相似文献   

19.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6,(18):14-14
“我们是一个盛产百万富翁的国家,但是我们也一无所有。”津巴布韦一名出租车司机说。由于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津巴布韦看上去人均收入高,但实际上却是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拥有广泛陕西读者群的《陕西日报》和《三秦晚报》,同为陕西日报社主办。然而,常常同天出版的这两份报纸,虽一“日”一“晚”可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却不尽相同,有时这样不同的报道竟出于同一人之手。不由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报纸怎么了? 3月8日《陕西日报》和《三秦晚报》同时在一版发表有署名为《本报记者祝光》写的《目中无人横冲直撞——西安5名出租车司机被拘留》,前者赫然写道:“12月下旬至2月中旬52天时间内,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160多起”;可后者却写道:“12月底至2月15日52天时间内……” 手边还有一例,均出于3月17日两报上。《陕西日报》云:“本报北京3月16日电……为了抑制物价,我们去年底已经采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