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墨家思想视域下元代水浒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思想是战国时代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贵义利他,具有献身精神,为侠之起源。元代水浒戏由于时代与作者原因,梁山英雄带有墨家思想元素,富有墨侠精神;明代水浒戏则不然,梁山英雄被塑造成了忠臣义士,儒家观念浓厚,与元代水浒戏相比,侠义性质大变。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章的理解,概括起来,大体上是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文章阅读是个人主观的事情,所谓“文无定解,诗无达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妨称之为“主观派”。一种认为,阅读首先必须搞清作者的意图,或主旨,否则就白读了。我们可称之为“客观派”。两种认识,各有各自的道理,也各有各自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作者写作当然都出于某种意图,有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道光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不是历来所认为的投降派或动摇派,而是剿抚派.他出于对当时世界的盲目无知,竟把对付国内农民起义的剿抚两手运用于对付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战争.他时剿时抚.林则徐就成了道光帝施行抚的政策的牺牲品.道光帝的剿抚政策失效后,由于妥协派的压力,由于害怕国内局势不稳.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导致他走向妥协.  相似文献   

5.
“别墨”是胡适对墨子后人中研究科学和逻辑学的墨家学派的称谓。胡适认为别墨是《墨辩》六篇的作者。胡适的别墨逻辑思想可分为三部分:重新评估《小取》篇的地位和价值;论证《墨辩》中的“效”、“譬”、“侔”、“援”、“推”诸种推理形式的性质;论惠施和公孙龙的逻辑。胡适在研究别墨的逻辑思想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比附,分析出别墨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特殊性一面,这意味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但胡适将惠施和公孙龙归入别墨学派中加以研究,这种混淆名墨两派的观点招致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侠行事遵奉的是与世俗不同的观念,本文认为原始正义观念是侠观念的源头,侠从诸子百家思想中吸纳了一些思想观念,由此形成了侠观念。本文重点论述侠观念与诸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泰州学派是明代心学流变中特殊的一脉,其思想游离于传统价值观之外,饱受争议却又颇具魅力。分析泰州学派种种“出位”言行的产生原因,备受其推崇的侠精神之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尚侠的理念引领他们在心学“异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言行以及后来的文风。同时,侠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经由泰州学派之手,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先前的特征,不仅与心学紧密联系,更与儒家、佛家思想交相辉映,在实践层面、思想层面和文学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墨"义"浅论     
刘伟 《考试周刊》2007,(37):137-138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墨家在谈"义"时总是与"利"紧密相连。墨"义"还有另一种独特内涵,即"侠"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宋四六在北宋大致发展为两派,即王安石派和苏轼派。“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四六特色的具体分析,认为王安石四六和欧阳修、苏轼四六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王安石四六谨守法度,自成一派,王安石四六尊体的理论和做法在南宋得到响应。  相似文献   

10.
游侠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化过程,体现在其"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上,是周穷救急的侠义之举与内在德行修为并重的结果。游侠人格精神的形成,是先秦诸子思想之间互相扬弃、融合的结果,尤以儒、墨、道三家最为显著。儒家之于侠,在于"仁",以仁爱之心救他人于危难;墨家之于侠,在于"任",损己益所为,杀己存天下,不惧死亡、勇于献身;道家之于侠,在于"施",施财于天下,周穷救急,以富而不有、功而不居、为而不恃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对于先秦墨家事迹的记述为探究墨家提供了一定资料,也暗示出墨家在秦汉之际必然的衰落命运。对墨家思想,《淮南子》总体上是持贬抑态度,尽管其对墨家的某些观念思想也有采纳,但却进行了儒道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贯注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2.
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大都没有从墨家成员内在的特质即游侠身份上去寻求;往往纯粹从理论层面分析,却忽视墨家的实践性,忽略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巨子”组织制度给封建专制制度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更多地欣赏其理论卓异不群,却没有看到与主流文化的不可调和性。  相似文献   

13.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模式,儒家继承殷周以来的礼化传统,并有所创新;墨家对儒家所继承的礼化传统予以批判,这必然受到已深入人心的传统化的抵制。儒家继承了礼化对秩序追求的特点,对社会秩序的整合符合了统治的需要;而墨家的秩序结构缺乏理论的建构,其兼爱思想更是难以实现的空想。儒家重视礼的饰作用;墨家却认为超出人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饰活动都是不必要的,从人认识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儒家的理论比墨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精思善辩是墨家智慧学的特色。用现代科学观点,诠释墨家精思善辩的智慧学精华,是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浒》是一个多元文化异质共构的艺术世界,始终激荡在儒道释“互补”构架之外的另类力量,当是以市井生活为背景且以游民心态为表征的侠墨精神。从“仗义疏财”、“避忌女色”到“报仇雪恨”、“替天行道”,与其说这是梁山好汉奔波不息的一条人生道路,不如说这是英雄们于乱世中求生存、求安全、求发展——一种没有出路而强求出路的生命原欲的不屈诉求。  相似文献   

17.
语言在中国先秦时期是哲学家探讨的中心话语和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儒、道、墨、名等各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诸家之中,墨家表现出极端重言的特点,其积极成果就是墨家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指称论思想、言语行为思想、语境思想和隐喻思想。纵观研究先秦诸子语言哲学的文献,可以看出,墨家与儒家、道家和名家的语言哲学研究相比明显逊色。墨家的语言哲学思想至今并未得到专门的、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期望学界改变墨家语言哲学研究滞后的状况,从而丰富先秦语言哲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类”、“故”、“理”这三个范畴,是先秦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墨家最先提出“类”、“故”、“理”三个范畴并以之作为推类的逻辑法则。古代中国人重“实”,突出地表现为强调用实践效果或实际效用来证明某种思想、理论或知识是否为“真理”。这种“效验”论,实质是中国古代的科学证明论,其逻辑方法就是墨家提出的“效”式推理。  相似文献   

19.
墨学与儒学并称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家在分析社会问题、阐明政治观点、抒发治国理想的学术体系中,深刻地论述了治国安民的管理策略,其主要观点包括: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民为政首的管理目标;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崇尚民众是毛泽东的思想中一个核心观念,它形成于近代中国危机之中,是在西方冲击与中国社会本土反应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观念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墨家思想与儒家的民本思想,西方的无政府主义也起了一定作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下,通过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崇尚民众观念最终形成了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